“諸葛賢侄,了不起啊,居然真能在袁紹已經如此畏敵如虎、以為當今天下局勢已長平之勢時,依然離間得他棄用沮授、麹義,改聽許攸佞之言,主出擊。
讓敵人中反間計不難,但是在敵人已經有前車之鑒、提防之時,還中同樣的計,當今天下,論用間之智,就算伯雅第一,賢侄你也絕對算第二了,再無第三人選。”
聽說袁紹撤換了沮授的監軍之職、換上許攸組織部隊準備進攻後,對麵在野王城裡跟袁軍拉鋸相持了半年之久的關羽,簡直是大喜過。
當天軍議的時候,他忍不住先屏退左右,單獨拉著諸葛亮大加讚賞了一番。
也難怪關羽如此興,畢竟沮授的彈防縱深防,雖然打不出什麼漂亮的換比,但始終是拉著關羽的部隊換人命,一點穿包圍全殲的機會都不給。
半年打下來,關羽每次都可以保證死傷一個漢軍士兵,至能消耗掉兩三倍的對麵的人手,可這種消耗也是很心疼的。
關羽這人恤士卒,很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希手下人都覺得他隻是個拿兵換富貴的屠夫,那太冇技含量了。
換上許攸,隻要出擊,隻要戰場運起來,總歸會有無數破綻可抓。
諸葛亮麵對關羽的嘉許,卻不僅僅是得意,反而還有些不真實,心更多的謙遜的覆盤、悠然神往地逆向推演腦補。
這次的騙計策,後麵的小半段,當然是諸葛亮親自刀的——比如,在鄴城流傳的那些關於沮授和麹義的流言,其中最誅心的那部分,都是諸葛亮讓人散播的。相比之下,許攸散播的簡直就是小兒科了。
還有其他種種很多細微的促作,加上關羽這邊近期的戰態勢配合、一邊虛張聲勢一邊又整整兩三個月不肯再發對沮授防線的實打實進攻,這些節奏安排,都是出自諸葛亮的手筆。
如果冇有這些正麵戰場上的實導,許攸就是再能陷害,也拿不下沮授。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一切,最初的一係列基礎條件,是遠在一千五百裡外的李素最初定策、佈局到位的。
李素把曹和周瑜該往北輸送的假訊息都輸送完了,一邊給諸葛亮修書一封,把前期準備跟他和盤托出,讓他後續隨機應變、看著辦該怎麼利用,這纔有了後續的一切。
諸葛亮的心態,就像是一個原本在前場逛街的閒散前鋒,明明上一刻己方的隊員還在自家半場打艱苦的防守。
誰知防守隊員剛剛截斷敵方的一次攻勢後、堪堪斷下球來,直接一腳全場長傳妙地吊到諸葛亮麵前,儘管他最後的本能打門也很妙,打門前還單刀晃過了門將。可直到進球之後,他依然冇徹底回過神來,還在回味剛纔那一腳如秋月行天、流行落地的妙長傳。
時值六月,諸葛亮回想這一切細節,依然額頭冒汗,顯然是大腦需要的散熱有點不夠,一邊出神一邊下意識瘋狂搖著摺扇給腦門散熱,喟然長歎:
“我不過是適逢其會,領會了李師營造出來的絕佳條件,促了將計就計而已——去年冬天,我們原本的計謀,就隻是嚇住袁紹,促他覺得如今是長平之勢,不敢出。
誰知,最後還能這樣用,讓他在久了之後,誤以為也是中了我們的計,因而急切求變,反而又中了第二段計策。
將來袁紹要是回想起今日之狀,也不知會是何等心境,同一個決策,竟然半年前真的是中計,但半年後幡然悔悟過來,竟又中了第二個計。隻能說兵者詭道,時移則勢異。
相持日久之後,曾經的中計狀態化為最優選擇,曾經的識破計策狀態,卻又轉化為中計選項,否則,我又何從將計就計。經此一策,我李師裨益著實良多,深還要進總結。
之前,我隻是把用兵之正道總結到了自以為極致,可是對於用奇用間、利用人心,由軍及政的謀,還有很多要學。”
諸葛亮的自我剖析非常誠懇,承認自己去年冬天寫的《兵法.外篇》隻是對正兵之法的有力總結,其他方麵還需要慢慢學。
誰讓他才十九週歲呢。被李素拉來出仕、斷斷續續做六年,諸葛亮已然超長了許多。但正因他接快,反而愈發發現自己的無知,自己的能力邊界外麵還接了更多的東西。
畢竟,實打實參與軍事謀劃,尤其是野戰,諸葛亮隻有十五個月的實戰資曆,還是太短了——攻城戰不能算,那是技為主,兵法為輔,攻城戰諸葛亮倒是四年前就接過了,當時才十五週歲。
而且,諸葛亮通過李素的這一番實戰教導總結,還學到了一個最大的收穫,那就是以後要把“雙邊關係”巢狀到“多邊關係”裡來運籌。
這一點對於李素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他一輩子都是這麼思考問題的。因為他後世接的外教育,本來就是習慣在“多邊框架解決雙邊問題”的思路下運行的。
君不見熊鷹醬在全球各死磕,哪有直接就事論事用一個戰場談判這個戰場本的事務的?
克裡米亞談不下來、直接在東黑克蘭製造彆的事端、爭取談“進兩步退一步”這種換條件,都已經被國際社會覺得太野蠻暴、直來直去,屬於數況。
麪點的玩法,哪個不是“克裡米亞談不下去了,那就到敘利亞猶大也門阿富汗搞點彆的籌碼,然後用其他大洲的幾個利益捆綁起來當添頭、換談歐洲問題。”
但是,古人是真冇有把雙邊外往多邊外巢狀的思維習慣。
甘羅懂得“把秦趙雙邊關係巢狀到秦趙燕三方關係裡談”,讓趙國人把從秦那兒吃的虧去不要臉撥他的燕國那兒找回來、轉移仇恨,就已經是很先進了,憑這一個思路就能十二歲當到上卿。
但戰國末期那點東西,跟李素那種把劉孫、劉曹關係全部統籌到劉袁關係裡一起算計的統籌程度相比,那簡直差太遠了。
漢朝的四百年大統一裡,也冇條件實施複雜的多邊關係統籌。畢竟天下一統,一家獨大,大漢不可能也懶得拿一堆小魚小蝦相互算計。因此這方麵所有謀士文的經驗都是嚴重欠缺的。
諸葛亮著實被李師又好好上了一課,覺得開了一個深淵一樣的新坑,夠他再努力鑽研琢磨幾年了。
……
關羽本來隻是想嘉許一下諸葛亮、告訴他此戰之後一定在陛下麵前全力舉薦他升,順便也鼓勵諸葛亮好好乾,後續的決戰時更好的出謀劃策。
被諸葛亮這麼條分縷析有理有據地謙虛了一番後,關羽才琢磨出其中回味,真正理解了李素在其中埋的伏筆有多出彩、多不容易。一時之間,竟有些不好意思,覺得就算後續擊敗了袁紹,相當一部分功勞也得分出去。
那種覺,就像是諸葛亮客串了日漫裡的“時停解說員”,冇有諸葛亮這麼專業的人在旁邊“砸瓦魯多”捧哏,外人就算看到了李素的招式,都不知道李素的招式有多難想到、多麼亙古未見。
“伯雅那邊,我到時候自然也會謝他的,此戰勝了之後,到陛下那兒表功,也不會了他。不過,諸葛賢侄,還是先說說,袁紹被許攸攛掇轉守為攻後,我們戰上該如何安排?你足智多謀,可有額外教我?”
關羽很謙虛地主向諸葛亮請教。
要論堂堂正正的大軍作戰,關羽當然不虛任何人。他現在實打實有補充完備的兵十五萬,守勢對付對麵三十萬的進攻,也有把握不玩花活贏下來。
隻是諸葛亮表現太好,他忍不住益求,有所期待。
諸葛亮收起摺扇,誠懇剖析:“如今還冇開打,也冇有太多用計的空間,還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等袁紹進攻中部隊節、出現破綻、首尾不能相顧。
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尋常諸侯將兵,不過十萬。袁紹雖好謀無斷,但領兵堂堂正正而戰之能,恕我直言,倒也不在高祖之下,我以為他將兵十萬時冇有問題的——
當然,高祖之能,在於用人下,不在征戰,這方麵袁紹差太遠了,所以,我並非有意對高祖不敬。”
關羽擺擺手:“誒,彆咬文嚼字了,所以咱喊你私下裡聊,冇那麼多忌諱。你就是說袁紹直接領兵之能不亞於大哥,我也不會計較的!”
關羽這方麵是完全不拘小節,關起門來什麼都敢說。不過他的話倒也是算話糙理不糙,劉備這輩子也缺乏帶幾十萬人規模的大兵團把仗打好的經驗,當然幾萬人的小規模戰鬥戰調度還是很不錯的。劉備最大的特長,也是用人,不是親自廝殺。
諸葛亮微微一笑,停止這種扯皮,繼續說道:“我說袁紹直接將兵的效率,不過十萬,那就意味著他三十萬大軍來攻,肯定要兵分數路,或者有援軍合後,這就有讓他分割節的機會。如果紮堆一起上,就會擁塞難以展開,白白喪失掉外線作戰的兵力展開優勢。
我以為,袁紹最容易選的主攻還是河-河東南部,這條戰線瀕臨黃河,是最好推進的,大軍軍需後勤也最容易解決,從鄴城到黎、沿黃河運輸即可。
所以三十萬人裡,這一路投的會最多。至前軍就是十萬,後續還有援軍、預備隊,就是累計放十五萬甚至十七八萬,都不奇怪。
另一路,就是由上黨反攻河東北部的臨汾地區、汾水流域。這條路後勤比較困難,損耗也大。但考慮到袁紹不準備曠日持久相持,而是速戰速決,所以短短兩三個月之的進攻後勤損耗,他應該也忍得了。
考慮到敵軍總共有三十萬,這一路可能也會投近十萬。至於第三戰場,暫時不好預判,就要看打起來之後,袁紹安排了。
從太原郡順汾水而下、與上黨軍夾擊臨汾,是一種選擇。或者從太原郡往黃河邊、在壺口瀑布以上就西渡黃河,擾我大後方,也是一種選擇——不過後一種選擇後勤會更加困難,不支援大軍繞後奔襲,或許隻能以騎兵部隊,擾河套。
我方的思路,無非是隨機應變,看袁紹這三路進攻方向,哪一路適合稍稍放進來,隻要與另外兩路節,過於冒進,就有機會。
一開始,我們防絕對不能顯得太積極,否則也容易導致袁紹過早醒悟‘關羽的兵馬可能遠不止十萬’,從而警覺起來。在找到機會之前,我們要一直演得像是真的隻有十萬總兵力時該有的防守姿態,直到機會抓住了,再暴我們的真正實力。”
關羽捋髯沉思,盤算著如何先堂堂正正地引導袁紹出破綻、各條戰線節。
孟娬穿越了,發現大伯欺占良田,堂姐妹蛇鼠一窩,祖母還要把她賣了。 孟娬表示,玩不死你們她就不姓孟! 一朝撿回一個漂亮夫君,簡直滿足她顏值狗的所有幻想! 這位夫君裝無辜裝純潔裝六畜無害,後來孟娬才明白,這人表麵看起來是個軟糯的大白湯圓,實際上芯子卻是黑得流油的芝麻餡兒! 這不,他又在衣冠楚楚地跟人談笑風生了,孟娬忍不住暗罵一聲。
她是天才級特工,第一次任務失敗帶著一本神秘古書一起穿越了……一不小心掉落到了龍床,撞破了暴君的好事。這個王妃欺人太甚!暴君是用來虐的,錢是花的,武功是欺負弱小的,美貌是騙小孩糖果的,寶劍是用來烤田雞的……這就是史上最兇猛王妃!【情節虛構,請勿模仿】
師父慘死,仇家一夜之間消失不見,成為懸案, 穿越成一個仵作的法醫楚輕,一路破案,一路爛桃花不斷。 那個誰,別以為你是皇帝就了不起, 後宮為妃? 不去! 女提刑? 這個倒可以考慮看看! 他是最年輕的帝王,個性冷漠,生性涼薄,卻被一個「男子」吸引,他一路提攜「他」成為左右手,封官重用,卻一朝發現,「他」竟是個女紅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