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奧運要來了
“……蘇祖,他的績是20秒12,逆風1.3米/秒,績有效,新的全國紀錄誕生……”
隨著賽場大會主持的聲音,整個現場所有觀眾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和呼喊。
200米的決賽績出來,心彩記分屏上,整個決賽的選手名次全部出來。
蘇祖以20秒12破國紀錄的績,名列第一,同時也順利地拿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200米比賽的場券。
第二名是楊宗,績是20秒73,第三名是沈運保20秒84,第四名是徐誌宇20秒87,第五名是王良雨21.05,第六名是唐軍21秒22,第七名是何軍21秒24,第八名是劉海濤千分秒落後,績同樣是21秒24。
楊宗這一組的績趕不上他狀態最好的02年亞運會,但已經是從去年亞錦賽以來最好的績。他去年在亞錦賽200米中,也不過跑了20秒82。這一組決賽中,尤其是最後蘇祖沖刺的時刻,他幾乎是拚了命的在追趕,才勉強拉近了一些。
但絕對實力的差距,已經不是最後的幾步能夠追得回來的。
“進步真的是驚人啊!”
楊宗在終點線前,看著了幾口氣,興得開始繞場慶賀的蘇祖,心中連連嘆。
去年的這個時候,蘇祖才剛剛跑進21秒,在最後的決賽裡績是20秒91,但今年,已經達到了20秒12這樣一個楊宗完全不敢想象的績。
“太快了!”
蘇祖的絕對速度已經進步得很恐怖,接連重新整理全國百米紀錄,60米室賽紀錄,從歐頂尖高手手裡奪得室田徑錦標賽金牌。
而現在,隨著蘇祖彎道技越來越嫻,結合上過人的跑能力,更是如虎添翼,甚至,楊宗甚至在想,蘇祖在最後沖線的那一瞬能再好點,速度耐力再好點,也許就進20秒打破末續慎吾的紀錄了。
同楊宗一樣,沈運保在蘇祖強烈的刺激下發了,20秒84,盡管離200米奧運A標20秒59還有較大的差距,但也已經創造了他個人歷史最好績。
他本就不是後半程能力特別強的運遠,但在這場200米的決賽上,依舊力當前國400米第一的徐誌宇,拿到了第三名的績。
至此,有憾,但也沒什麼可後悔了。他的專項百米沒能跑到A標,他自己也就知道200米更難了。隻是一個老運員憋著的就是這勁,沒有比完,結果沒有出來前,不認輸。
此時,裕彤國際育中心場中最引人奪目的大型圖文顯示屏上,在數臺場地攝像頭的拍攝下,正同步播放著蘇祖狂奔繞場的畫麵。
蘇祖一路沿著跑道奔跑,和觀眾示意招手。寬敞的育場館,即便觀眾席還遠未坐滿,但發出來的熱一點不減。
“蘇祖!”
“蘇祖!”
男男的觀眾裡,蘇祖也無法分別得清誰的聲音更大,但這一刻是在自己的祖國,在自己祖國的運場裡,聽到眾多人在呼喊自己的名字,那覺是如此的妙。
“謝謝,謝謝你們的支援!”
站在跑道上,蘇祖腹起伏,著氣,但臉上眼裡,都有著難以言語的神采!
“這是我們的夢,我們的紀錄!”
場邊李誌忠輕輕拍著手掌,臉上是發自心的笑容,坦然,欣,帶著一的驕傲。
“臭小子,你又做到了,又一次創造了新的紀錄,一定要保持下去,一定要跑下去,還有雅典奧運會,還有北京奧運會,還有之後更多更多的比賽,你會創造更多的輝煌。”
“老李,你們藏得夠深的啊!”場邊一起觀看了這場200米決賽的接力隊總教練袁郭華,鼓著掌滿臉笑容地走到了李誌忠邊。
“有藏嗎?”李誌忠大笑著拍了拍袁郭華的肩膀,“你這個接力隊的教練又不是不知道?”
袁郭華聞言,也大笑著,確實,他也是知道的。
大部分隊的訓練除了現在在莘莊的接力賽使用電子裝置的標準計時,平常都是用手秒錶掐時間的。
蘇祖的百米績手記時已經是多次穩定地可以進10秒以,而200米也同樣是多次的在手記時裡跑進了20秒。
隻是訓練歸訓練,那是能力訓練,而非標準計時,袁郭華也不敢想象正式的大賽中,蘇祖的個人能力竟然出到這個地步,不但100米接近了電記10秒大關,200米也到了20秒關卡門口。
從去年亞洲錦標賽之前,袁郭華從蘇祖的上一個教練陸建明那裡把蘇祖給拉到接力隊,就看中蘇祖的短跑水平。
這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年輕人,有著非常好的跑節奏,從前半程到後半程,到沖刺,實力水平非常的完,沒有像楊宗一樣,前半程加速太慢的病,也沒有沈運保後半程能力不足的弊端。
從蘇祖今年創造歷史地拿下了田徑室世錦賽60米冠軍的那時候起,袁郭華心裡就已經確定了蘇祖的實力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濟,開始躋世界頂級短跑名將的行列。
“用接力專案帶個人專案,這個思路很對。如果不這麼練,蘇祖的彎道技提升不可能這麼快。”
李誌忠毫不吝嗇地將這次蘇祖能夠跑出200米新紀錄的功勞分給袁郭華,他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在運員的整節奏,以及發力和能訓練上,他思路清晰,有著很完善的訓練方案計劃,但是在針對運員的起跑反應,彎道技這些的細節上,還是有著薄弱的方麵。
這兩個月的接力賽訓練,李誌忠和袁郭華還有麥紹強等教練組員充分的流,可以說益匪淺。
“我們的田徑專案,我們的短跑男隊是不是因你將迎來更好的時代呢?一如當初伊東浩司的崛起,帶了整個日本短跑專案的突飛猛進,打破了我們短跑在亞洲的統治力。而現在,是不是有那麼一個人,將帶著我們這代人的希,你們這代人的希,去再次站上世界的舞臺。”
雅典奧運會,要來了啊!
1932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劉長春經過了三個星期的海上漂泊,站在了杉磯舉行的奧運會賽場上。
1936年,劉長春經過28天的海浪顛簸第二次站在柏林的跑道上。
偌大的一個中國,竟然連一個國家育總局都沒有,有的,隻是一個做“中華全國育協進會”的民間組織,舉辦運會、運員出國比賽,依靠的都是各界人士的捐款支助。
育,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意義?
列強侵,軍閥混戰,山河破碎,家國板,“東亞病夫”的帽子戴在頭上摘都摘不下來。
一張張後人見到的照片裡,無不是孱弱,麻木不仁。
國強則育強,國衰則育衰。
朝鮮人孫基禎即便是以日本隊的份出戰,但在柏林奧運會拿下了男子馬拉鬆的金牌,依舊振了當時大量淪陷區民眾的心氣。
直至今日,依舊有不國人的觀點,認為他們在二戰對德國的勝利,是從1936年奧運會開始的。國黑奴後裔傑西歐文斯在這一屆奧運會上,在100米跑、200米跑、跳遠、4×100米跑是個專案上,先後在預賽、次賽、復賽、決賽中,追平世界紀錄三回,打破奧運會紀錄9回,拿到了4枚金牌,創造了田徑歷史上的奇跡。
“發展育運,增強人民質。”在這樣的號召下,所以會有許海峰第一槍,會有鐵榔頭,會有王子,會有劉……一枚枚奧運金牌振國人的心氣。
無數的育健兒以出的績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家國外的生機,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代代傳承,這接力棒,給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