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亂世梟雄 第一百七十章 國喪(第三更)

《亂世梟雄》第一百七十章 國喪(第三更)

(萬分謝‘那年那天的我’又一次萬幣捧場和二十二張月票的支持。以及謝‘書友18672397’、‘HE嚴濤’和‘書友32858100’慷慨捧場和月票支持。)

“侯爺放心,卑職一定將沈和孫思邈帶回來。”牛進達大聲躬說道。

“若事不可爲,以自安全爲主,可放棄孫思邈。”王君臨想了一下,又進一步補充道。

“卑職明白了。”牛進達說完,迅速和王思春抱拳,然後一起轉離去。

兩人走後,王君臨來到門口,擡頭看天,發現天上沒有任何出現日食的跡象。

“難道歷史記載有誤?不對,或許是因爲我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歷史,改變了獨孤皇后死亡的時間,那還會不會有日食的出現?”

“日食肯定會出現,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

“而沒有日食出現爲引子,楊勇想要生事,至也要等皇后大喪之後了,我這裝病還能不能等到那個時候。”

王君臨喃喃自語,神詭異而慨。

……

……

楊素正爲自己被栽贓陷害刺殺王君臨而擔心,想著此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爲自己在楊堅面前緩頰,然後就聽見門外許敬宗喊道:“國公,國公,皇后賓天了。”

皇后賓天了?楊素愣了一下後才反應過來。茍延殘到了今天,獨孤皇后終於走了?

這對他和太子來說可不是好消息,不過這倒是擺他眼前困難的大好機會。

楊素倒沒有太多的慨,只有利弊的估量。

不過,很快楊素只覺得心頭又給上了一塊巨石,從今往後,宮中最尊貴的便只有對所有文武大臣都心存懷疑的皇帝楊堅了,同是支持楊廣爲儲君,楊堅的想法並不是很堅定。

Advertisement

……

……

京中寺院道觀的鐘聲一齊鳴響,向天下萬民昭告皇后崩神居宮中。

一記記鐘聲穿雲裂石,大興城的五十多萬軍民紛紛出屋,側耳數著鐘聲響起的數目。

之前一年多的時間,因皇后病重不豫,輔臣時常奉旨禱天地、宗廟、社稷及都神祠,宮觀寺院亦是隔三差五的設道場,五嶽四、乃至天下有仙蹤靈蹟的州、郡、縣,當地刺史、太守、縣令都奉旨去焚香禱告。京中的那一等無錢買度牒,以至於做了十數年行子、沙彌而不得剃度的男,也都被特旨賜了度牒。

至於,全天下所有稍有名氣的大夫,佛家、道家高僧,名聲在外的世外高人,以及活了八十歲以上的人瑞,等等,都被楊堅下旨各州郡,尋到了不,送到了京都。甚至有神醫、藥王之稱的孫思邈也來了京城。

但這一切,都沒能挽回獨孤皇后的生命。紛紛擾擾四五百天,其中包括去年在雍州那場與吐谷渾和突厥人的大戰。這個期間皇宮一直都是在忙著,直到獨孤皇后今日賓天。

大隋開國二聖之一,一代賢后獨孤伽羅賓天,自然是要以國喪的規格舉辦葬禮,而且依制輟朝樂。

喪事只要一開始,就要連續進行九天,這還是因爲天氣炎熱的緣故,如果在冬日裡,會有足足八十一天,而且,這還是皇后的陵墓楊堅早就下令準備好了,如果,皇后的陵墓沒有安置完畢,那麼,停靈的時間還會更長。

既然是國喪,在京都的滿朝文武都是要參加的,王君臨因爲病重垂死,才能倖免不用參加。

……

……

第九日,也就是最後一天,滿朝文武和皇族、宗勢集祭奠太皇太后。天子和朝臣依例朝臨神局宮,史職掌糾察彈劾,史大夫蘇威就在殿中盯著,看有哪位員違了禮制。

Advertisement

尚書令自高潁被罷免之後一直空著,職最大的左僕楊素著喪服,領著羣臣祭拜,宗室、皇親亦在班列中行禮如儀。雖雲輟朝,但在神居宮中的朝臨儀式,一如常朝時的儀制。

尚書右僕,太子保,兼史大夫蘇威坐在殿門後,盯著殿中朝臣們的一舉一,而他下屬們的一對眸子,同樣一如鷹隼一般,從袍查看到裝束,一點細節也不放過。服飾是禮制的一部分,一點差錯都代表著對太皇太后的不敬。誰都知道,這個時候皇帝心肯定很不好,誰要是敢在這種場和中表現出對死去的獨孤皇后不敬,肯定會倒黴。

不過這個時候,天子楊堅並不在正殿中,三省六部主除了蘇威之外,其他人也都不在。皆是與楊堅一起在偏殿裡議事,雖然說是輟朝,那也只是不上朝而已,畢竟偌大的一個帝國,每天要理的政事太多,有一些事還能往後放一下,但有些事卻是不可能耽擱的。

岷蜀地區南平蠻僚叛被左屯衛將軍麥鐵杖平定,並且將這些南平蠻僚領地徹底納大隋統治之,人口雖然不多,總共加起來堪堪十來萬人,但面積可是不小,朝廷已經確定要新設一郡,名爲南平郡。

此外,新復之地需要治理,移民、墾荒,安蠻僚土著,亟需大量的財力力和人力,這就需要朝廷爲此去籌措錢和人手。而設南平郡之後,也代表著更多的職,更多的功勞,以及更多晉升的機會,讓許許多多有心邊事的員趨之若鶩。千方百計趕著趟上來走門路的很多,就是號稱在家養病的王君臨這邊,也有人找上門來,求他爲此在陛下面前言幾句。

Advertisement

南平郡一系列文武員的編設,駐兵的防守,這些事都是儘早不能遲的,只是一早上關於南平郡太守、長史、鷹揚郎將這三個主要員的任命,朝堂上爭論卻得很厲害,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不過今天的議題,可不會侷限在這一件事上,蘇威向神居宮偏殿方向瞥了一眼,神有些複雜,早在五日前他便察覺到了一不同尋常的勢力暗中串聯準備彈劾楊素,其中便包括他麾下近三分之一的史。

對於麾下員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便擅自出手彈劾楊素這等他招惹不了的人,蘇威自然是極爲惱怒的,但能夠悄無聲息串聯如此多的朝中員的神,他自認爲也得罪不起,更何況他已經悄悄將這次出手彈劾楊素的史跟腳來歷查了一下,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高潁當年從各州、郡所提拔和安置在史臺的。

只是因爲時間過去的太過久遠,所以除了蘇威這個本執掌史臺,且以狡猾出明的老臣之外,其他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以蘇威的格,若非不得已,他絕對不會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任何人。

所以,他在今日借糾察殿中祭奠員是否違了禮制,特意避開了旁邊偏殿的風暴。

不過,楊素竟然敢派人用軍中八牛弩和強弩,在京城大街上公然對一名邊關重將,開國侯行刺,這錯誤犯的就有些嚴重了。

你找人殺王君臨沒關係,比如派死士,僱傭綠林好漢這些都可以,只要不留下證據,對於楊素這樣的重臣來說就不是什麼事。可是私自用軍中八牛弩和強弩,且被侯府拿到了確鑿的證和證據,那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更何況這本就是有人蓄意謀劃,自然是不會放過這次弄倒楊素的機會。

史臺總共不過二十多名史,有三分之一因此事上了彈章彈劾楊素。其中措辭犀利的,說楊素擅自調八牛弩和強弩,殺對朝廷忠心耿耿的功臣,有謀反之意。措辭稍微委婉的,則說楊素以權謀私,欺君罔上,飛揚跋扈。

多名史聯袂彈劾一人,這是大隋開國以來,以三省六部制定朝綱之後,史臺首次出現這種況,而一經出現,頓時引發一場劇烈的朝局震。因爲自高潁被貶爲庶民之後,楊素已經算是當今朝中第一人,而楊素若是倒下,依附楊素的那一批員勢必都要開始倒黴。

原則上來說,進了史臺,是爲天子監察百,不能怕得罪人,所以說監察史都是選用稍有聲但資歷淺薄的年輕員,以利用他們年輕氣盛的衝勁,爲天子打權柄在握的宰輔。但再年輕也有個限度,基本上都是三四十歲,至也要有五六年場生涯纔有資格。

數日之間,楊素好似了衆矢之的,到了明天,彈劾楊素的將會更多。

史大夫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監察史們彈劾的方向,卻無權干涉或是阻止他們的彈劾,蘇威不想開罪楊素,但他也無法阻止下面的史被其他人指使著彈劾楊素,何況他在大隋場和清議中名聲不佳,對下面的史,也管束不住。

蘇威一臉深深嘆了一口氣。

不過,蘇威想錯了,此時偏殿中並沒有人彈劾楊素,或者說還不到這件事

楊素豈能沒有安排,所以在楊素以及他的爪牙引導安排下,岷蜀地區南平郡之事商議完畢之後,又開始對病逝的皇后葬禮上相關的事進行討論敲定,這些事比較雜,一樁接著一樁,一時半會本就不到說楊素的事

不過,楊堅聽著臣子們報告皇后的後事準備,卻是神思不屬。

PS:第三更送上,求捧場,求月票,求收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