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唐朝小官人 第四百零二章:盛況空前

《唐朝小官人》第四百零二章:盛況空前

唐朝小人最新章節

無論狄仁傑怎樣想,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除了徒呼奈何,狄仁傑竟是無言以對。

他其實是個極為敏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才潔自好,生怕牽涉到任何可能的泥潭裡去。

隻不過現在,外頭上辰的人還在等著回復,狄仁傑長出一口氣,瞪了狄遠一眼,道:「你去復命,告訴外頭上辰喊來的人,就說明日正午午時,來這裡吧,家中的傢什不,怕是要有勞。」

什麼恩惠都已經了,現在拒絕也是矯,況且這都是滴水之恩,眼下沒必要鬧翻臉。

遠大喜,隻道是父親已經承認了這層關係,他卻想起一件事來,道:「是了,父親,還有一事,卻不知弟說了沒有?」

狄仁傑此時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道:「你說的是承德?承德有什麼事?」

遠笑嗬嗬的道:「冀州侯寫了一份引薦信,要安排弟去太平學裡讀書,明年開春就要去,父親……」

狄仁傑愣住了。

太平學……這個學府的係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說,這不是一個單一的學堂,涵蓋的卻是神策府係的數十種學堂和樹種學製的混合

想當年秦遊和太平公主李令月合謀建了學堂,起初的時候,它的作用隻是最為簡單的蒙學,專門是掃盲之用,接著,秦遊將它締造了職高學堂,在蒙學的基礎上,又開辦了算學、律學、醫學、工學等等,蒙學是神策府鼓勵轄下適齡兒非要上的,為此還製定了不專門的政策,而專門學堂卻並不鼓勵。隻不過孟津那兒,乃至於後來的弘農郡各縣的百姓嘗到了這專門學堂的好,因為這好看得見得著。所以去學的人也是趨之若鶩。

Advertisement

無論是今人還是後人,其實絕大多數百姓。都是十分現實的,在此之前,尋常百姓一般不會去讀書,理由呢更加現實,那是因為就算讀了書,能改變命運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在這豪族壟斷一切的時代,幾千幾萬人。未必能出這麼一個幸運兒,這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說,簡直比中彩票還要難一些,因而大家都斷絕了讀書的心思。

而在唐朝之後的人,雖然讀書出來,便有機會考試,有機會去做秀才,去做舉人、進士老爺,可謂一夕之間,便可改變命運。隻不過這個價效比依然不高,即便是個孩子,在一個尋常的百姓家裡那也是勞力。況且讀書還需要拜師,購買書籍,花費巨大,可是能做的機會,怕也是千分之一都不曾有,即便是做一個秀才,窮苦出的孩子也難有什麼競爭力。

可是太平學的昌盛卻是不同,太平學給了那些鄉下的樵夫、農婦們最實實在在的好,這個好比起做。比起做老爺,當然是遠遠不如。隻是卻能看得見,也得著。隨著孟津和弘農工商的不斷開發。大量勞力的需求固然是旺盛,可是與此同時,各種專科的人才也需要極大,商賈們易,需要有人算賬,需要有人定製契約,商賈們開了工坊,需要有人製定生產的計劃,需要有人與稅利打道,需要有人記錄出庫貨的數量,需要有人去做掮客,兜售貨

這些諸如此類的事,某種程度其實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職業,姑且可以稱其為『職員』,這種職員和單純賣力的不同,他們相較於尋常人更加麵一些,是聯絡商賈和工人的紐帶,他們的工錢,往往會比匠人多,工作也輕鬆,而想為職員,首先你就得學。

Advertisement

這幾年,孟津的工坊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冒出來,這也導致整個孟津對於職員的缺口極大,幾乎太平學裡專業學堂的人隻要肄業,就不愁找不到一個較為麵的工作。

現如今,孟津的尋常人家,雖然日子未必過的有多好,卻也勉強吃穿夠用,誰不指自家的孩子能比自己要麵一些,這就如所謂的科舉讀書是中彩票,花費了功夫和錢財,纔有機會中獎,而太平學讀書則像是泛濫的安獎,隻要你花費了功夫和錢財,就必定有個獎在等著你,這個獎當然不如彩票那般值錢,可讓你扶搖直上,卻也能稍稍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隻怕對於前者,除了存著癡心妄想地人才每日對此孜孜不倦之外,絕大多數人寧願腳踏實地的選擇後者。

除了專門學堂和蒙學,現在太平學裡最興盛的就是經學了。

經學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這玩意從秦漢開始,一直到瞭如今,可謂已到了巔峰,所謂的經,其實就是儒家的經典,教你如何人,教你如何作詩,教你經史典籍,讓你知道祖宗們在從前做了什麼,無非就是所謂的君子六藝罷了。這東西,其實就是眼下科舉的考試科目,這纔是真正要做的敲門磚。

基本上,所有的士族子弟,還有宦人家,都得從這個學起,在這個時代,這纔是正業。

太平學在兩年前開設了經學學堂,所收攬的,都是一些真正地位較高的人家子弟,當然,偶爾下頭的蒙學也會舉薦一些平民子弟就讀,說白了,這是真正最高階的英教育,隻不過……起初的時候,經學學堂幾乎是無人問津,難有什麼作為。

畢竟真正的宦子弟或者是士族子弟,亦或是大富之家,寧願都削尖了頭往那國子學和四門學裡去鑽了,即便是鑽不進去,族中也有私學,誰稀罕去那泥子遍地的太平學來著?

Advertisement

可即便如此,太平經學學堂依舊還是在維持,甚至太平公主李令月親自出來,聘請名師,不過效果也不過爾爾。

而真正聲名鵲起的時候,卻是在一年前。

一年前的時候,秦遊與關東士族合流,接著,太平公主李令月出麵,邀請關東士族的經學大儒來學中開講,神策府這個麵子就算不給,太平公主殿下的麵子總還要給,再加上到了後來,秦家與士族的關係越來越,便是不關東士族,也開始謀劃與神策府合流地時候,『學流』已經開始先行於政治上的結盟,在李令月的數度邀請下,河東大儒來過太平學講學的便超過了七十餘人之多,這些都是平常人一輩子都難緣一見的大儒,而如今,卻一個個墨登場,不隻如此,楊炯甚至還邀,暫代經學學堂山長一職。

楊炯是議長,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鴻儒,這個時代,楊炯在經學和詩書上的地位,與王、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齊名,至於這副山長,便是王,王也出自關東世家,名,不過此人放浪形骸,早在高宗時便做了,結果為高宗所不喜,因而被罷了,等到武則天登基,又將此人找了回來,結果李敬業謀反,王的堂弟卻支援李敬業謀反,命運與楊炯一樣,也都因此而罷,自此之後,他索閉門不出,而如今,卻被楊炯和李令月二人請了出來,負責督導經學學堂。

有這兩位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坐鎮,又有無數鴻儒通過同鄉、故舊、遠親的關係紛紛邀前去經學學堂聘為博士,太平學一時可謂是盛況空前,這些博士,其實家中都殷實無比,隻不過是賣了李令月和秦遊的麵子出山而已,好在李令月一月隻讓他們上四日的課,其餘時間,大可以走親訪友,並不什麼拘束,因而大家的合作,倒也愉快的很。

孟津的太平學如今更像是一學城,鄰著神策城的一座小城市,而經學的聲名鵲起,頓時為了天下讀書人聖地。

無論是想聽鴻儒高論的,還是對其學問不以為然,想要與之爭辯的,再就是慕名而來,想一下這太平經學的人,每日駐留在學城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甚至有不人,都是從河北、關中趕來,求學者更是如過江之鯽。甚至於國子學都自嘆不如,國子學畢竟是朝廷的機構,博士都是員,可是一般的士族出的鴻儒,即便出仕,也願意三省,誰稀罕去國子學教書育人,所以那些博士固然學問水平極高,卻往往沒有很高的聲,而這裡,卻都是現的名人,哪一個拉出來都是名天下的人

因而現在太平經學水漲船高,卻不是什麼人想進就進,想要學,非要神策府或者議員舉薦不可,一般人都塵莫及,就比如狄仁傑這樣的份,當真要求自己的子弟學,倒也不是沒有可能,隻不過狄仁傑拉不下臉來,現在上辰卻是願意引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第一章送到。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