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恐怖靈異 盜墓筆記 第48章 秘密

《盜墓筆記》第48章 秘密

小花給我比劃了兩下,告訴我他的想法:“四周都是浮雕,而鐵盤能轉,浮雕只有四個方向,那麼,即使沒看到這張照片,胡鐵盤也很容易推斷出照片中的位置,如果這是什麼提示的話,也太容易被試出來了,而且沒有組合。”

我皺眉頭,還是不是很明白,他就繼續道:“比如說我們家裡的保險箱,起碼會有三位碼,纔有碼的效果,而一個碼位會有零到九,十種可能,那麼碼的複雜才足夠。不管這鐵盤是什麼東西,如果它和四周浮雕的組合,是什麼碼或者任何阻止別人能快速啓某個機關的措施,那麼,它的可能只有可憐的四種,三歲小孩都能輕而易舉地試出來。”他頓了頓,“那麼它其實是沒有什麼用的,比如說你的保險箱的碼只有一位數,而且,只能是一到四中的一個,它就不是保險箱,因爲它完全不保險。”

我用手指彈了一下照片,立即明白他說得有理。

小花繼續道:“我們假設,當時的技,只能做出一隻碼爲一位數,只有一到四的四位數字可選的鎖,你如何使得這個鎖有足夠保險的效果?”他看著我,“知道收法則嗎?”

Advertisement

我搖頭,小花的語氣很平靜,好像是在給別人講戲的老藝家:“當你可選擇的東西不夠多的時候,就減你選擇的次數。就好像拆炸彈一樣,當你只有紅黃藍三條引線可剪,那麼你可能最多隻能剪一次,剪錯就會炸。所以,如果你說的是對的,我們要轉這個鐵盤。很可能只有一次機會。如果轉錯了,很可能就會啓這裡的機關,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

說著他看了看通道:“沒有十足的把握和準備之前。不能輕易地嘗試,這裡已經發生過一次慘案。很可能再次發生。”

我聽得有點發愣,覺忽然間有點不認識他了:“你經常以這種口吻解決問題嗎?”

他用手電照著滿是鮮的鐵盤道:“解家人做事的準則就是嚴謹,從小的家教就是這樣。”

老九門解九爺確實以做事滴水不聞名,我想了想,吳家做事的準則是什麼?我爺爺好像是以人緣好出名的,這現在聽起來真不是什麼長臉的事

“好吧,小九爺,那現在應該怎麼辦。”我跌坐在地上。

小花道:“我們要從頭想起。凡事都有理由,這裡設置那麼巧的機關肯定是有著它嚴格的必要,一起想吧,小三爺。”

Advertisement

聽到這個久違的稱呼,不知道爲什麼我心中了一下,有一種莫名的惆悵,他看著我,我看著他,兩個人就笑了一下。看來,兩個人確實揹負著很多相似的東西。

兩個人都靜了下來。我從帶來的食裡找出一包牛乾,邊吃邊說:“你說,當年張家樓的後人。他們是如何使用這裡的機關的?我們要不要這麼來想一下,比如說你是張家的後人,你老爸去世了,你要把你老爸葬到廣西的張家樓,我們來模擬整個過程。”

小花道:“我肯定把他燒了,然後告訴他們已經放進去了,解家人不會做多餘的事。”

我道:“假設假設,是張家人,那麼況是如何?”

小花想了想:“最開始。我肯定會得到一個說明,家族的長輩會在一個的場合告知我這件事:我們有一個家族古墓。我必須把我的父親葬到古墓裡,但是那座古墓有非常嚴的防盜措施。必須先到四川四姑娘山這兒來尋找一個山,這個山裡能得到打開古墓的鑰匙。”

“這說不通,如果是這樣,他是看不到廣西那邊的浮雕提示的,他應該是先到廣西,找到了古墓,然後發現了那塊浮雕提示,然後纔到了這裡的山找鑰匙。”

Advertisement

“那塊浮雕的提示難道是:請在這裡拍照留念,並攜帶照片前往四川四姑娘山?”

我覺得一點也不好笑,想苦笑,忽然卻一個激靈,一下就想到了什麼。

“照片?對啊,照片。”

我立即就抓起廣西寄過來的照片,在手裡整理了一下思緒,心說我靠。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先人爲主的錯誤,人總會以現在的各種現實細節作爲自己判斷的依據,而忽略了時間和地點各種因素,我們一直認爲,廣西那邊的浮雕,其實是這裡的提示,但是,在那個時候,世界上是沒有照相技的。

那麼,也就是說,不可能有我們現在這樣,坐在這裡看著廣西的照片琢磨的況,他們能傳達過來的,最多是一張臨摹或者乾脆就是自己的記憶。無論是臨摹或者記憶,總會有細節的損失。

特別是臨摹,臨摹的畫很可能會流傳到民間,如果靠臨摹可以傳達出什麼信息,是很不安全的。作爲一個防盜措施那麼複雜的古墓,不可能會犯這種錯誤。而且,如何保證後輩子孫會帶著素描工前去古墓呢?難道張家人所有人從小就會被培養素描技藝和技巧,同時還有殉葬的時候必須帶著全套繪畫工這樣的族規嗎?

那麼,這張照片裡傳達的東西,不會單單是畫面那麼簡單,其中蘊涵的意思,應該是離畫面之外的,比如,當年的張家人看到了這浮雕,很可能就會恍然大悟,知道了這浮雕之中的。好比“下面羊死了”的漫畫,別人看到那幅畫,目標只在兩隻鴿子和一隻死羊上,但是知道蹊蹺的人立即就會明白這幅畫中的貓膩。

關注照片是沒用的,要明白照片裡圖像的含義。(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