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也蕭何
“那誰是主陣之人?”
韓信給蒙恬和王翦解釋了一下這天地三才陣之後,二人立刻追問了韓信一句。
韓信被二人的話問得一時啞口無言。
“這主陣之人變化莫測,想要單憑眼睛看出誰纔是主陣之人,極為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這三人戰試探出,誰纔是真正的主陣之人,然後再合力將其擊殺便可。”
韓信忍著自己被這二人追問的苦悶,繼續為二人解釋了一句。
說到這個時候,王翦和蒙恬才終於明白。想要對付天地三才陣,就必須讓他們三人同時出手。
“正好我們我們這裡有三個人,王翦將軍以及韓信將軍,你們二人和我一起分彆對付這天地三才陣之中的三個佈陣之人,我們三人一起攻擊,應該能夠看出破綻,到時候再合力將主陣之人斬殺,這天地三才陣就不攻自破了。”
蒙恬聽完了韓信的描述之後,本就不猶豫,立刻衝著王翦和韓信詢問一句。
想要依靠王翦和韓信這兩個聖級的武將,去破除這天地三才陣。
佈置天地三才陣的三個謀士,張良,陳平,蕭何三人,不過是幾個超凡級的神級謀士,論單實力要比他們弱上一截。想來在蒙恬看來,由他們三人出手,破除這陣法,也隻是手到擒來的事吧。
王翦自然冇有任何的意見,而韓信看了看王翦和蒙恬之後也冇有拒絕。
畢竟韓信心裡清楚。此時他已經完全投到了大秦這邊。必須全力輔助大秦的人馬將劉邦斬殺,否則讓劉邦從這裡逃走,他後患無窮,斬草要除,能夠一次解決的問題不能夠拖到以後再解決,否則遲早會有變故。
就這樣在答應了蒙恬的請求之後,三人便立刻分彆衝著天地三才陣三個方位衝了過去。
王翦實力最強,自然對上的就是張良。畢竟張良在三人之中,實力也是最為厲害的一個。在佈置天地三才陣的時候也是張良出力最多,看似他就是那個主陣之人。
而韓信同樣對付的就是蕭何。實力最差的蒙恬,對付的也是三人之中實力最差的陳平。
蒙恬和陳平二人,倒是冇有什麼可以多說的地方,但是韓信和蕭何二人卻是有很多的恩怨仇。
俗話說得好,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說的就是韓信和蕭何。
韓信年輕時曾經過“下之辱”,這個故事,一般用它來勉勵於逆境中的人們。然而這個勵誌故事有一個前提,就是韓信必須就一番事業,他所的屈辱才能夠被洗刷,並作為大丈夫能屈能的典型案例。否則下之辱隻能真的是一輩子的恥辱。
韓信在軍事領域可謂是曠世奇才,但天才的功,除了天賦和努力外,機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儘管滿腹經綸但總是懷纔不遇,最終在平淡中度過一生,終生碌碌無為。
不過韓信是幸運的,雖然他早年坎坷,但最終還是遇到了伯樂——蕭何。可以說,如果冇有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估計他將被湮滅在曆史長河裡。泯然眾人矣。
反過來說,假如劉邦冇有韓信的能征善戰,或許也就冇有大漢四百年的輝煌。
可曆史發展往往充滿了懸念,韓信通過蕭何的舉薦,就了一番偉業,青史留名。而他的死,又恰恰是蕭何造的。
演繹了一場“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曆史悲喜劇。也許很多人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蕭何為何舉薦韓信,又害死韓信,他們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恩怨仇呢?
其實這並不難分析,要說韓信與蕭何的關係,那就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人——漢高祖劉邦,他們兩個人的恩恩怨怨其實是圍繞著劉邦的霸業展開的。韓信在發跡前,跟劉邦素不相識。
可蕭何卻不然,他不僅跟劉邦是同鄉,而且還是鐵哥們,可以說是穿一條子長大的那種好哥們。當劉邦還在當亭長時,就跟蕭何關係很好,常得到他的照顧。史載蕭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祖以吏繇鹹,吏皆送奉錢三,(蕭)何獨以五。”
這番話的意思就是:高祖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曾多次靠著自己為吏的職權,保護高祖。高祖做了亭長,蕭何常常幫助他。高祖以吏的份去鹹服勞役,其他吏都奉送給他三百錢,蕭何卻單獨奉送給他五百錢。
可見蕭何對劉邦有多要好。
後來當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義無反顧地跟隨,輔佐他就霸業。西進滅秦時,蕭何立即整理秦朝的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為日後執政打下基礎。
在楚漢相爭時,蕭何留守大後方,“鎮國家,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為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蕭何和劉邦之間,既是莫逆之,又是魚水般的君臣關係。
這也是蕭何一直得到劉邦信任、重用的本原因。而在漢初風雲詭譎的政治鬥爭中,蕭何雖然到一些波及,但總上平穩,得到了善終。
蕭何一生的事業,都是為了劉邦的帝業為轉移的,其所做作為必然是為了建立大漢王朝這個終極目的。
公元前206年,劉邦迫於項羽的力,不願地來到了南鄭,就任漢王。自從劉邦見到秦始皇時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後,其心就充滿了對君臨天下的。
因此他絕對不願意僅僅當個偏安一方的漢王。更要命的是,劉邦集團也出現不穩定因素,不將士人心浮,紛紛思鄉出逃。但危機總是伴隨著轉機,項羽統治集團部也在此時發生了。
擺在劉邦麵前的選擇其實隻有早日東進,以安將士之心這條路。而項羽疲於鎮叛,又為東進提供了可乘之機。
隻是當時劉邦賬下雖不乏夏侯嬰、周、樊噲等忠心英勇的大將,但缺乏能“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天才,因此東進打敗項羽,就霸業,就存在了很多不確定因素,搞不好可能會全軍覆冇,首異。
作為忠心輔佐劉邦的蕭何對此非常清楚,因而不斷地和將士們的接,希能發現軍事奇才,以幫助劉邦就霸業。當他與時任治粟都尉的韓信的數次往中,被他過人的軍事見解所折服,這位“伯樂”因而認定韓信正是他苦苦尋覓的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