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懸疑推理 一品仵作 第十二章 為君求才

《一品仵作》第十二章 為君求才

“民婦見過將軍。書趣樓()”楊氏隻怔了會兒便出了屋,下了臺階便跪了,“今日多謝將軍維護我兒,本該在縣衙便叩謝將軍,奈何時急,尚未來得及,將軍便走了。”

暮青將楊氏扶起,道:“我不過言語幾句,大赦乃聖上之意,夫人記著聖上之恩便好。”

月殺聞言挑了挑眉頭,瞥了眼暮青戴著風帽的後腦勺,這人這會兒倒是會說話,在主子麵前要也這麼會說話就好了。

楊氏笑道:“記著,都記著!這不,民婦自縣衙回來便遠兒去城南鋪買了二十斤五花,剛包出包來,尋思著蒸好了就給聖上和您送過去。明日聖駕便啟程回京了,民婦無以為報,隻這兩鍋包為聖上和將軍送行,野之食,莫嫌棄。”

方纔兩個小姑娘在廚房裡忙活,暮青已瞧見灶臺上放著包子了,以為是楊氏赦了死罪,兒要為慶祝去晦,不想竟是包來送恩人的,二十斤對崔家來說可是不的銀錢。

“包了也好,路上吃,夫人一家也一起。”暮青將目從廚房收了回來。

楊氏和崔遠卻愣住,不知暮青此話何意。

暮青道:“進屋說吧。”

楊氏這纔想起還站在院子裡,忙將暮青和月殺請進了屋,暮青將紫貂大氅解了,抖了抖雪,順了那貂給了月殺。楊氏將暮青請到上首坐了,崔遠上了熱茶來,楊氏道:“陳年茶,將軍莫嫌。”

暮青品了口,隻覺子暖了些,道:“在下賤籍出,家中清貧,不挑剔這些,暖就好。”

楊氏頷首一笑,這才問:“將軍方纔之言何意?”

暮青捧著茶盞暖手,道:“夫人是聰慧人,李本一死,你知李家必定報復,求了大將軍庇佑崔遠,又怎想不到你捅了恤銀兩一事出來,一家人難以善終?”

Advertisement

楊氏笑意頓僵,崔遠顯然未想過此事,頓時皺眉道:“聖上和大將軍不是都說要徹查此案?那些狗難保,怎還會有心思來對付我家?”

楊氏擺了擺手,阻了崔遠的話,對暮青道:“將軍莫怪,我兒生在寒門,隻知百姓之苦,卻不識場之暗,人心之險。”

暮青看了崔遠一眼,這年斯文清秀,一書卷氣,一樣是文人,論世故圓,他與韓其初差得遠,但這隻因他尚且年閱歷淺薄,而非蠢笨迂腐。他今日救母,奪罪狀沖縣衙是為勇,讀罪狀煽民心是為謀,有勇有謀,又是孝子,實乃人才,若能稍加歷練,日後定可擔當大任。

朝廷已腐朽,腐朽的製度必將被摧毀,刮骨療毒,割,提拔寒門子弟是朝廷改革必行之事,那時再招賢納士不如現在就培養可用之才。

“不瞞將軍,民婦亦有此憂。”楊氏嘆了一聲,“民婦的孃家人早年為場之事民婦略知一二,恤銀兩被貪,有買者,定有那賣鬻爵者,此案必定牽扯甚廣,聖上和大將軍想徹查此案,阻力定不會小,那些狗未必自難保,興許擰一團從中作梗,這案子查不查得下去還難說,到時不了了之,回頭尋民婦一家的仇怨,隻怕難以善終。”

此話與其說是說給暮青聽,不如說是說給崔遠聽。

崔遠聽了這才知自己想得淺了。

這時卻見暮青搖了搖頭,道:“不必回頭尋仇怨,殺不易,殺民還不易?今日事鬧得大,有人若想取夫人一家命出氣,聖駕走了就可手。”

“他們怎敢如此?”崔遠驚住,娘親殺,聖上大赦,他還以為兇險已過。

“怎不敢?這些貪目無王法,何事都做得出。我乃仵作出,在江南家中時因一件案子得罪了侯門府第,那人家便與知縣勾結買通了水匪取我命,我那時若是死了,此案誰也查不到府頭上,隻當是水匪乾的。如今夫人一家所之境與我那時差不許多,因此才來相告,夫人早日離開奉縣。”暮青道。

Advertisement

楊氏聞言心生詫異,“原以為將軍是應征從軍西北,竟是被遠走?”

“這些狗!”崔遠罵道,他這才明白暮青今日為何幫他,原來是同病相憐,皆是被貪所害。

“將軍被遠走未嘗不是好事,如今將軍已居五品,回朝封必將榮華更盛,日後錦還鄉,大仇得報,想想也是件快意事。”楊氏笑道,麵上卻有愁容。奉縣知縣剛被革職收押,朝中要再派縣來許還需些日子,他們一家的戶籍在奉縣,新知縣不來,戶籍難遷,路引難辦,能去哪兒?再說,朝廷昏庸,狗遍地,隻要府的戶籍公文在,他們一家遷去哪兒不得被那些狗找到?

楊氏心中發愁,麵有悲捅出恤銀兩一案原是心存報復,就要死了,兒又求了元大將軍庇護,還怕那些貪報復?哪想隆恩浩,聖上大赦天下,無罪了。這一回來,不便再托元大將軍庇護,兒命卻堪憂了。

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判死了,至能保住兒

“這等快意事,夫人若想也,明日隨我一同啟程進京就是。”暮青道。

楊氏母子怔怔向暮青。

“我知道戶籍難遷路引難辦,既來提醒夫人,自不會無解決之法。夫人遷去何都一樣,唯有跟在西北軍裡進京才會免於被害,”

“這……”楊氏著暮青,一時不敢相信有這等時運。

“進京對令郎將來仕亦有好,寒門子弟需拜士族門下為客卿或門生,由士族舉薦才能為,想必夫人原先為令郎打算好的仕門路都不可用了。我雖非士族出,但有聖上和大將軍在,令郎這些年的寒窗苦讀纔不會白費。”暮青語氣雖淡,卻句句在楊氏心窩子上。

Advertisement

孃家原是家門第,雖後來家道中落,祖父當年有些門生尚在為原打算好了,再過兩年便兒子拜青州容城知州門下當三年門生,托知州大人舉薦仕,但走錯了步路,殺了李本,捅了恤銀兩案,得罪了太多人,祖父當年的那些個門生怕是不敢幫了。

一家人的安危,兒子的仕途,這些事原本都是回來後該心安排的,未曾想會有恩人來訪,連出路都為他們一家安排好了。

楊氏忙起,對暮青福了福激道:“民婦多謝將軍,若真能跟隨將軍進京自是民婦一家的造化,可將軍今日已幫了民婦一家,若再帶我們進京,將軍難免在朝中為眾矢之的,民婦一家雖想活命,卻不想坑害恩人。”

“我若查此案,定會為眾矢之的,幫不幫夫人一家都一樣。”而且,回朝就是為了查爹的案子的,與朝中那些人定難和平共,遲早是敵,何必在乎那些人恨多些還是些?

“此事自是由夫人決定,若不想去京中,我也尊重夫人的意願。明日聖駕就啟程回京了,今夜夫人可考慮一二,是去是留明日一早永德客棧門口,夫人給個信兒。”暮青說著便放了茶盞起了,準備回去了。

“瞧將軍說的,將軍此行本就是為民婦一家帶了條生路來的,民婦若回絕豈非太不知好歹?民婦也不是那矯人,將軍既如此說了,民婦就應了,隻是不能跟著將軍白吃白住,若將軍不嫌棄,日後到了京中,府上若缺服侍的人,民婦可做些使活計。”楊氏道,雖是廚娘,擅長飯菜點心,但暮青是江南人,未必吃得慣越菜,便不提侍奉飯食之事了,那些使活計也是做得的。

暮青回朝封,朝中又有建立水師之意,想來是要在盛京住些年頭的,那麼開府是必然的。開了府免不得要有侍奉的人,邊的可信之人也,隻有親兵四人,楊氏若進府去,倒也不失為一個可用之人。

暮青此行本是為崔遠而來,倒沒想到為自己尋到了可用之人,當下便點了點頭,允了楊氏所請。

楊氏大喜,忙將兩個兒也喚進屋來,帶著兒一同給暮青磕了頭,認了主子。

明日一早便要啟程,楊氏一家尚有行囊要收拾,暮青不便打擾,說完正事便告辭了。

剛出門,暮青腳步便一頓,元修正立在門口,不知來了多久。

“大將軍為人真是親和,我們將軍來崔家,大將軍給守門兒。”月殺顯然早知有人在門口,他與元修在地宮中待過一些日子,對他的步法早已悉,因此才沒出來看。

元修沒吭聲,隻看著暮青,道:“還是你想的周到。”

門雖關著,隔著院子,但屋裡的話他依舊能聽得清。

“大將軍屬兔的?”暮青問。

元修英眉微挑,沒聽懂。

“耳朵長。”暮青淡道,轉便走。

西沉,晚霞一線,年踏雪而去,大氅翻飛,殘雪隨風,雪沫撲在後男子臉上,微涼。

元修抹了把臉,笑了聲,憋悶的心忽然消散了許多。

與其憋悶,不如多做些事!

待回朝中,他倒要看看是哪些人敢他西北軍將士的恤銀兩,這十年殺夠了外敵,不妨殺一殺賊!

------題外話------

上個月的長評已經開始置頂啦,評太多,所以咱們一條置頂三天,姑娘們莫嫌時間短~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

一品仵作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