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天地震,無數星辰紛然碎裂,無論是怎樣強大的星辰,面對帝清寰的混元之力,都無從抵。
魔尊巍然而立,神始終毫不變,以混元之力的強大,依然沒有傷及他半分,所有的能量都被星辰吞噬,然后盡數碎裂。
雖然橫列于魔尊后的星辰并非實,而只是魔尊幻化的幻影,但是星辰裂釋放出來的能量和氣勢,仍然讓虛無天神凜然變,這一戰如果發生在三界之,已經有億萬眾生隕滅。正因為如此,三界神天和魔族才決定在這里出現,不計任何犧牲,也要保全三界眾生。
虛無天神嘆息良久,終于神念一靜,諸天星辰依次幻化,的注意力,理應完全放在星陣上,而將所有的一切都托付給魔尊。
虛無越衡天為界十八天之第一天,雖然后面還有十七重神天,以及無天四天、四梵天和三清天,乃至于至高無上的大羅天,但是虛無越衡天依然在三界神天中于極為重要的位置,正因為如此,所以當神魔兩界正面涉時,才會作為代表,和魔尊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
所謂虛無,囊括天地萬古,而又盡在幻滅之間,無中生有,有中化無,往往看似分布諸天星河,事實卻可能什麼都沒有,反過來看似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卻往往可能蘊藏無盡星河。
正因為如此,虛無越衡天才異常強大,自執掌虛無越衡天開始,即使只是界十八天中的第一天,但實力卻始終于第一流,即使和無天四天封神相比,也未必相差甚遠,三界封神中真正的強者,則盡在四梵天和三清天中,而四梵天中最為強大的,并非是平育賈奕天,而是龍變梵度天,也就是始源天神所在的神天。至于三清天,早已不在三界之,至于最為絕頂的大羅天,即使是也從未聽過任何的傳聞。
那麼,虛無越衡天的本源又是什麼?
三界初生時為混沌天地,之后則化生十大龍神,位于太虛古境中的十大龍神,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三界的創造者,正因為如此,當日妖帝以一人之力,才可以制衡三界大局。至于三十三重天,同樣是在這個時候構建而生,經過數十億年的演變,才變今天這樣,但是三界神天運的過程始終沒有停止,即使可以遵循大道進行一定的猜測,卻很難在沒有親眼目睹的況下,看到三界的本源。
就如同現在,帝清寰所運轉的星陣接近混元境界,彼時星辰尚未盡數凝結,整個三界都是一片混沌,所謂三十三重天,在這個時候還并沒有真正形,各重神天之間的分際也并不明顯。在這種況下,想要輕易找到本源大道,顯然沒有那麼容易,唯一可以嘗試的手段,就是逆轉時間和空間,以虛無越衡天現在的狀態展開追溯,試圖窺視本源。
虛無天神一直在嘗試,但是因為掛念魔尊的緣故,始終沒有實質的突破,驀然神念一,神海之中呈現出億萬影。
虛無天神心神一怔,隨即醒悟過來,這些影是由魔尊呈現而來,原來他之所以選擇正面與帝清寰對決,還有這更為深層的考量。
魔尊本為星辰一族不世出的天才,對星辰的領悟和掌控,或許無任可以相比,帝清寰運轉的雖然是混元之力,但這些力量的本源卻是虛無越衡天,魔尊在以星辰承混元之力的同時,將他從中領悟的大道,盡數呈現在神海之中。
虛無天神執掌一重神天,原本就有無上智慧,此刻完全靜心凝神,更得魔尊相助,終于神明之中華驟現,于無邊混沌之間,破開一道隙。
虛無天神心神愈加安定,雖然這不過只是開始,但一念既生,許多事就會順勢而為,迎刃而解,魔尊所做的一切,都心知肚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辜負魔尊的付出和信任。
神念縱橫之間,原本混沌的天地,漸次明朗起來,雖然眼前所見依然是無盡黑暗,但是卻漸漸看出虛無越衡天的廓。
帝清寰雖然正在和魔尊正面對決,但同時一直在關注虛無天神,之前虛無天神一直分心于和魔尊之間的對決,這種狀態顯然是希看到的,但是現在虛無天神分明已經發生改變,帝清寰同樣看在眼里,心境難免也發生了變化。
從某種給程度上來說,帝清寰真正擔心的并不是魔尊,即使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擊破魔尊,但是魔尊同樣也很難對形本質的威脅,真正能夠對形威脅的,正是虛無天神。
所以面對這種況,理應做出反應,在魔尊橫亙于前的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強攻勢。
一念即定,混元之力沛然涌生,帝清寰所施展的攻勢,驟然猛烈數倍。帝清寰有足夠的自信,在這種況下,魔尊絕對難以抵擋,或者說即使能勉強做到,也一定會慎重考量。
然而出乎的預料,魔尊竟似毫沒有到影響,無論混元之力如何強勢,他始終以星辰之力承,無數星辰依次裂,不知折損他多修為,但魔尊卻始終沒有任何的退。
以星辰之力而抵混元之力,原本就已經零帝清寰到意外,現在魔尊更無視自的損耗,一心想要將封阻于前的決意,則更令到震驚。
直到這一刻,帝清寰才真正意識到,依然低估了三界的實力,這種實力并不是簡單的神通,還包括決心和勇氣。
當始終不能攻破魔尊,而魔尊以神知的法則,卻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虛無天神的神海,帝清寰終于意識到,必須嘗試接一種結果了,那就是失敗。
失敗的滋味顯然很不好,對于來說更是如此,如果繼續強攻,或者用其他手段,并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但是那樣即使最終功,本的損耗也將異常巨大,未免太過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