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紹宋 第四十章 安排

《紹宋》第四十章 安排

 呂本中聞言愈發惶恐,一面他的聰明才智敏銳的提醒他,家的話里藏著一個巨大的、嚴肅的、事關生死的玄機;另一面,卻偏偏腦中如漿糊一般,一時無法梳理開來。

 “算了,朕直說好了。”趙玖見狀,只能嗤笑一聲。“其一……二圣固然不值一提,但到底還是有風險的,尤其是太上淵圣皇帝,上下多有說他靖康中只是無能,卻非失德的……朕預防一下,總還是行的吧?”

 “是……是!”呂本中廢了好大勁才將這個字吐出來。

 “其二,與太上淵圣皇帝本人相比,朕更擔心的是靖康舊臣,也就是所謂舊黨會在朕萬一之后卷土重來……以至于二度北伐,淪為空想。”趙玖終于嘆氣,卻依然笑意不減。“而這些人,若是反復,你覺得會以什麼人為箭頭卷土重來呢?”

 “太上淵圣……不對,許、許相公……?”呂本中口而出,卻又迅速做出了改正。

 “是許相公。”趙玖點了點頭。“實際上,你我此番南巡才知道,這些所謂東南之輩,從舊黨到道學,再到地方士大夫,本就是七八糟,毫無一個領袖和章程,也就是朕立了公閣,才讓這些人能聚到一起有個說話的地方……這種況下,若是朕此番不任命許相公,那這些人便有可能去尋劉大中走趙鼎的路也說不定,便是那些道學家,也要看朝中局勢,尋到有人重新打起道學旗號才好辦……但朕既然任命了許相公,還給他們定制了三級公閣,那朕萬一出了事,北伐敗了,他們便自然而然要以公閣為制,團結到許相公側,形真正的反對派,然后說不定便會搖朝局。”

 呂本中還是一頭霧水:“若是如此,家可以撤了許相公,不用他便是,或者廢掉公閣,斷了他們基又如何?”

Advertisement

 “呂卿,你須曉得,朕在東南大起公閣,本上是為了安東南、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讓他們不至于被北伐垮;用許相公,本上也是因為他的中樞經驗、政治才能和東南人……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坦坦的,也都是為了北伐能多一分勝算!”趙玖搖頭笑對。“你難道以為朕一開始就是為了什麼謀才搞的公閣、任用的呂相公?”

 呂本中愕然當場。

 “呂卿,朕如何不曉得,自己要你做的是私事?但問題在于咱們之前坦坦、堂堂正正都是為了北伐。而北伐,雖說是大勢所趨,卻難道也是十拿九穩?”趙玖繼續搖頭笑對。“朕一開始說的,便是萬一北伐失利,朕也回不來,咱們的堂堂正正都要垮掉的局面……這個時候,就得有人出來替朕做這些壞事了。”

 “家。”呂本中聽到這里,不知道是意識到了‘回不來’三個字,還是因為被急了,卻是眼淚都下來了。“臣真不是推諉……家的知遇之恩,還有對我們呂氏的抬舉,莫說是臣,便是我們全家都該為家赴湯蹈火……但此事,此事委實匪夷所思,且不說臣之無能,便是呂相公其實也是個忠臣,斷不會因為一些靖康舊恩,就去擁立太上淵圣皇帝的。”

 “是啊,他是個忠臣,你也是……令尊呂公相也是!”

 趙玖著對方一時慨,算是終于收起了那讓對方一直膽寒的笑意,但接下來的話語,卻直接將對方封凍。“但是呂卿,你還沒想明白嗎?這些東南形勢戶,是沒那個本事離朝政制另起爐灶的,若是他們以劉大中為領袖,終究要歸到首相趙鼎上,可若是以許相公為領袖,卻也不了以你父親為遙尊的……哪怕你父親也是忠臣,也不愿意摻和,可當日你父與許相公共同執政時提拔的人照樣會聚攏起來,以他們二人為尊。至于朕一定讓你去置太上淵圣皇帝這件事,你想想,既然太上淵圣不重要,那重要的是誰?或者說,這件事里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Advertisement

 呂本中搖搖墜,幾乎不能站立。

 因為趙家已經將邏輯和答案說的非常清楚了……如果北伐失利,趙家回不來,那麼反對派必然會在東南順著公閣形真正的反政治勢力,而一旦形政治勢力,便會理所當然隨著劉大中、許景衡這樣的東南巨頭勾連黨,導致國家回歸妥協與議和。

 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大中那里,本上還是會聯系到趙鼎,許景衡背后,本上還是會聯系到自己親父、前公相、中興第一名臣呂好問!

 劉大中-趙鼎那條線不知道家是如何安排的,可許景衡和自己父親這條線,家卻正是要他呂本中自己來親手破壞——自己這個呂公相的嫡長子,在許相公的治下,在東南腹心之地,替置掉了太上淵圣皇帝,則呂許二人的政治號召力自然會瞬間崩塌。

 屆時,便是東南公閣想再形氣候的在野政治勢力,卻也不可能這麼快了。

 這種政治安排,很殘忍,很無恥,甚至有一種匪夷所思的無理……但是呂本中卻無法覺到憤怒,也沒有什麼背叛,因為他心知肚明,這只是一種極端況下的安排,是建立在對面這個家遭遇大不幸的況下的安排。

 一個天子,以后事的方式要求自己這個臣子做這種匪夷所思,而且只能靠自己自覺才會完的事……本就很無奈了。

 甚至,反而顯得有幾分坦誠與正大明。

 “呂卿。”

 燭火下,過了很久,趙玖方才微微喚了對方一聲。

 “臣在。”呂本中俯首以對。

 “不要笑朕。”

 “臣不敢。”

 “朕明明說過,朕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結果還是忍不住定下這種私的后手段,而且海是要你自己毀棄自家前途……”

Advertisement

 “是臣不能為家分憂,臣心里明白,但凡臣有幾分離了家父和家世的真正本事,早就隨家去前線了,也只有這等要借臣家世的事可以有些作用。”呂本中一揖到底。“便是這件事家也本可不必跟臣說,以臣在政務軍事上的愚鈍,家直接讓楊統制安排一人,或者干脆讓仁保忠留在凰山,足可做下此事后再推到臣上……家愿意跟臣說,已經是念在君臣一場,照顧臣心意的意思了。”

 趙玖沉默了一下,避開了這個話題:“既如此,你也不必答,記住今天這話,到時候看局勢,愿意做不愿意做,其實都無妨,反正朕也不曉得了……今日就回去吧!”

 呂本中聽到這里,一時忍不住,便幾乎要當場答應……卻還是咬牙忍住,低頭退出去了。

 人走后,過了好一陣子,趙玖方才言語:“你覺得如何?”

 “臣不敢說……”立在門前的楊沂中轉下拜。“也著實不知,不過也沒必要說,臣一直覺得,此番北伐雖說不能十拿九穩,卻也足堪取得果,繼而保全,不至于到這一步的。”

 佛像下的趙玖搖頭不止:“說白了,剛剛那番話并無什麼用,只能顯出來朕心中到底是畏懼了……從初夏那場雨水開始,考慮到北伐事宜就在眼前時,朕便開始畏懼了……所以才會推給他這種既不理也不智,甚至不仁不義的事。”

 “家畏敗?”

 “一開始是畏敗,房子塌了后下了決心,卻又畏懼起了別的事。”趙玖對楊沂中還是坦誠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說若是朕敗了,八年之功,毀于一旦,十年苦戰,不能復土,朕到時候有何面目過河回來呢?朕現在畏懼的,是萬一敗后的殘局……”

 楊沂中本能勸,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正甫。”趙玖想了一想,終于再嘆。“你還記得當日在八公山上朕跟你說的話嗎?”

 “臣冒昧,不知道是哪句話?”楊沂中趕來問。

 “朕說……若是真人過河了,逃不了了,便要你替朕了斷。”趙玖嗤笑以對。

 “是……家……但此一時彼一時。”楊沂中一時大急。

 “朕曉得,此一時彼一時。”趙玖喟然接口。“所以,朕這次給你的命令與那次相反……若是此番北伐敗了,朕恥于折返,你便是把朕捆起來,也要把朕帶回河南……然后再來一次八年之功!曉得了嗎?”

 “臣明白了!”楊沂中俯首接令,如釋重負。

 一夜無言,翌日天亮,趙家早就不見了昨夜的憂思難忘,恰恰相反,剛剛在東南確定了北伐決心的這位家面對著東南士民展示出了極為踴躍的姿態——他帶上一百個東南出的后補河北吏,扔下郭仲荀和他的軍隊在后,只帶千余前班直,直接輕裝上陣,當日便離開了駐扎了快一年的凰山,往北面而去。

 因為隨行人數規模大大減小,沿途地方足以供應后勤,所以這次趙家折返卻是極速。

 七月初一,就在呂本中到底是沒忍住,將趙家那首出師一表真名世的詩私自改過之后,登上了《凰旬刊》的同時,詩詞大家趙家便從瓜州渡過了長江。

 七月十五抵達淮甸。

 七月廿五,便再度扔下部分部屬與軍隊,先行疾馳抵達南京(今商丘)。

 到此時,不等東京來使迎接,駐扎在北面的岳飛便率先公開上表問安,同時詢問兩浙旱澇、福建

 趙家當即也公開回復,東南已安,并詢問京東軍備是否妥當。

 使者一來一回之后,據說因為秋收緣故,趙家從八月初一才開始自南京出發,卻是與后來跟上的呂頤浩一起緩緩向東京進發,日行不過二十里。而這個時候,東京宰執大臣、各地帥臣早已經知道了之前岳飛與圣駕的互,卻也是紛紛快馬上表,一面問安,一面俱言倉儲已足,道路已修,兵甲已盈,士氣正盛云云。

 到最后,果然是有酈瓊正式說出了那句話,乃是‘請分兵出太行左右,收復兩河故土’。

 對此,趙家一面繼續緩緩歸京,一面卻又公開下旨批駁不停,乃是明告諸大臣、軍帥,軍國重事不得離實際,擅自夸大。

 同時,沿途明發樞院、營、戶部、兵部、工部數據,指出眼下局面,只有道路、倉儲修葺妥當,其余如營三十萬兵額剛剛滿員,頗有新卒訓練不足;如甲胄、軍械也都距離滿額稍有不足,牲畜也不夠膘壯;如各方盟友,只有契丹與西蒙古公開承諾自山發兵,日本愿遣一支武士隨駕表示立場,如東蒙古未有決意,高麗人首鼠兩端,拒不作答;又如海軍船只不諧,不足以獨立發戰斗;還如糧食倉儲,并不足一年軍用,需要等到秋收之后,查明數據,才能心安。

 隨即,這位家又公開發出使者,表彰備戰出的工部尚書胡寅、戶部尚書林景默、營都統王彥、營前軍都統岳飛、營中軍都統李彥仙。并申斥樞院副使陳規督備軍械不足,營后軍都統吳玠賬目混營右軍都統張俊無所事事不能勤加訓練部隊,營水軍都統張榮之前夏日河上作戰,空耗軍資。

 這一路行來,前后兩百六十余里,趙家足足走了十四日,連后郭仲荀的部隊都在期間追上,直接進東京南部的青城屯駐了,范宗尹、虞允文、梅櫟等人也漸漸趕上……而沿途這些奏疏、批復、表彰、申斥,則被盡數刊登到了邸報上,天下四海,莫說宋人,便是真人和高麗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到了建炎九年八月十四這天,趙家又一次回到了他忠誠的東京城,卻居然在一年之后過城而不,乃是直接進城西的岳臺大營,并于第二日的八月中秋主持了中秋大祭。

 中秋大祭后,便該是開科取士了。

 這一次,趙家倒是城了,他在殿試上出了一個針對北伐后如何安河北四路……也就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燕山路的策問。

 甚至還點了破例被允許參加這次殿試的張九為狀元。

 接著,也就是殿試后的數日,這位家便在后宮足不出戶了,據說多是與兩位妃嬪、諸位公主、皇子,天倫之樂。

 但這種日子沒有持續到多久,八月最后一日,這位家在景福宮公開設宴請三位太后駕臨觀賞新劇《長生殿》。等到九月初一大朝會,便直接宣布了不限額的,以錢、帛、糧定價同步發售的北伐國債。同時,并發樓炤、張燾、王縉等十二學士,與宗潁、蘇白、李韜等十二書郎營各軍各部,以作聯絡。

 而就在這日下午,在東京城只呆了半個月趙家本人便直接與河北大都督呂頤浩、營都統王彥率諸早已經匯合而來的諸多近臣一起出城,開始如往年冬日那般沿黃河巡視。

 這個作使得河北的真軍隊再也無法忍,在大名府、隆德府兩行軍司的指揮下,數以萬計的真大軍開始調度應對。

 黃河兩岸,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秦相公是南人,你以為,趙宋家這一次到底是虛張聲勢,還是真要發兵呢?”

 燕京尚書臺,這一日秋高云淡,并無秋雨,但隨著遼王、太師領公相完斡本的皺眉相詢,秦檜還是忍不住打個哆嗦。

 卻不知到底是在畏懼什麼?

 PS:很謝新盟主潘希萊雅……繼續給大家拜早年。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