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的武皇帝想建功邊陲,洗刷自高祖皇帝以來的外侮恥辱,他對弱為用的治國策略非常不滿,因此,他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的國策,從而結束了無為而治,清靜守法的年代,以德治國取代了以法治國。」
「以德治國被朝廷表述為德主刑輔。『刑』(法)是有明確的條文規範的。『德』是什麼呢?從大儒董仲舒倡導的『春秋決獄』來看,就是按孔聖人所著的《春秋》來作為斷案的依據。一部書怎麼能為判決案子的依據呢?照董先生的說法,因為這部書就有『德』的全部容。依據一本書斷案,吏的權力可就大了,他怎麼說都行,因此吏貪贓枉法,大漢律行同虛設,治理章法全沒了,結果就有了『上請』,凡事都請皇帝定奪。有一幫讀典籍經書的大臣在旁幫忙,皇帝要從史書中找出任何一條合乎自己心意的典故,太容易了,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的最後結果就是皇帝不再任何大漢律的束縛,皇帝的意願就是大漢律。」
「本朝初期,天子和大漢子民都要遵守大漢律,但自從武皇帝之後,就再也不是了,大漢律是大漢子民的大漢律,天子可以凌駕其上,為所為。大漢國之所以有今日的衰落,追求源,還是尊儒的治國策略問題,還是以德治國的問題。要想重振大漢國威,就要重尊黃老,要以法治國,這一點勿庸置疑。」
襄楷的話音剛落,軍帳的謝明就跳了出來,他當然是極力駁斥襄楷的言論了。隨後,陳好,唐雲,尹思,余鵬,趙雲,姜舞,龐德等一幫人先後持各種觀點和襄楷展開了激烈爭論。
李瑋輕輕推了一下聽得神的李弘,小聲問道:「大人,你看這個襄楷要不要殺了?」
「誰說的?」李弘冷臉說道,「殺不得,他說得非常有道理,你說呢?」
李瑋輕輕笑道:「我不知道,我和你一樣,也覺得有道理,但真正實行起來的效果會怎麼樣呢?還會像本朝初年一樣立竿見影嗎?」
「仲淵,如今看起來,他一定參加了王芬的謀。」李弘湊到李瑋的耳邊小聲說道,「你看襄楷大師執著的樣子,他一定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劫持天子,脅迫天子實施他的治國策略。」
李瑋點點頭。他著襄楷,突然發現他不再是仙風道骨的大師,而是太學里一個頑固而倔犟的博士(老師),一個信奉黃老學的博士,一個非常擅長說服辯論的博士。
爭吵和辯論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上午。
李弘帶著部下恭送襄楷。
襄楷本來以為自己有機會單獨和李弘說說自己的治國之策,然後趁機說服李弘,但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機會。他在離開之前,總算找到了一個機會。
「大人,當今天下閹當道,百姓苦難,國勢日衰,大人如今深得天子的恩寵和信任,手握重兵,為什麼不想著做一番大事呢?」
李弘躬回道:「大師啊,你看看如今的北疆和西疆,十幾萬胡人陳兵邊境,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侵我大漢國,在這種況下,有什麼大事比抗擊胡人侵還重要呢?天下不得。天下了,胡人侵了,百姓怎麼辦?幾千萬大漢子民怎麼辦?」
襄楷看著李弘,默然不語,忽然,他長嘆一聲,躬致禮,爬上驢背,揚長而去。
=====================
陳旭一場車禍穿越到秦朝,而此時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失去了人生的奮鬥目標。在考慮抱項羽大腿還是抱劉邦的大腿之中糾結迷茫很久之後,他給秦始皇敬獻了一個地球儀。跨過高山越過沙漠,跟隨大秦鐵騎的黑色龍旗,從神州吃到西域,從西域吃到西亞,從西亞吃到歐洲,直至面朝大海,仰望蒼穹。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指著地球儀說:“陛下,東勝神洲還有一道美味,叫做香辣小龍蝦!”這是一個吃貨的故事,也是一個不正經的秦朝故事。考據黨勿進,毒死不負責。
三戒大師的架空曆史小說新書----"權柄" 從來一個窠臼,何故至今脫不得。 多少帝王將相事,多少千古興衰史,皆逃不出‘權柄’這個窠臼。 本書便是一個講述‘權柄’的故事,看秦雷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從一個戰戰兢兢的質子通過火與血的洗禮,陰謀與背叛的磨練一步步去了解權柄、接近權柄、掌握權柄,最終令萬萬人膜拜、令萬萬人仰望的。 權柄,公器也,豈能為一人之私所用———這是在朝堂上秦雷道貌岸然的奏對 夫人啊,記住啦,握好軍權和財權,這天下就是咱家的————這是秦雷的……私房話 …
這是一個迷失在亂世中的大唐,中原藩鎮割據,邊疆危機四伏,內憂外患,長安卻夜夜笙歌,羅裙慢舞。他是一個獨孤的猛卒,鷹鏑千裡,強悍的遊牧勇士聞之喪膽,但大唐卻沒有他的榮耀。他拔劍茫然,英雄無覓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