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725章 亂世豪雄篇 成事在天

《大漢帝國風雲錄》第725章 亂世豪雄篇 成事在天

大漢國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天子車駕到達臨汾。

此時天氣已經轉冷,大司馬大將軍李弘有意督請朝中大臣暫時放下政務,轉而集中力趕路,先把天子和朝廷遷到晉再說,但他的建議遭到了否決。朝臣們在修訂制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天子車駕不得不在臨汾大營停了下來。

本朝制雖然遵從三公九卿制,但這個三公九卿是指外朝,也就是外廷。三公九卿的府衙都在皇宮外面。

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詔令決策迅速上傳下達,但由於公卿權力過大,孝武皇帝到了很大摯肘,皇權無法如臂指使,於是他開始重用中朝。所謂中朝就是設在皇宮或與宮有關係的吏,一般是指尚書、侍中和大夫。他們負責收發文書奏章,位卑而職微,外朝一般不拿正眼看他們。孝武皇帝於是以「加」的名義把一些心腹大臣調進了皇宮,並任命外戚擔任的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掌尚書事務,以便於外朝抗衡,這樣就逐漸形了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為首的中朝系。

皇帝一般與尚書、加的朝臣商議大計,而公卿大臣卻不能參予,所以中朝對朝政有更大的決策權,很多政事都是中朝議定後由皇帝下詔執行。

到了武皇帝時,三公沒有實權,尚書為出納王命的顯要職。此時尚書臺有尚書令、尚書僕和六曹尚書,時稱「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中朝權重,同樣對皇權形威脅,於是便開始介政務。

中是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多是宦。孝武皇帝晚期時,考慮到尚書只能在宮中殿閣奏事,不能到中傳達政務,於是任命宦為中書謁(ye)者令,負責傳遞詔令奏章,從此中書令開始牽制尚書令。

Advertisement

到了武皇帝時,宮區別更為嚴格,士人不能隨便出中。中宣佈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設在中的侍中寺(由侍中、黃門侍郎等士人僚組)、東寺(由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和西寺(宦中武裝)負責。孝章皇帝時,侍中郭舉與後宮私通,拔刀驚嚇皇帝,結果侍中寺被遷到了宮中,了宦勢力的天下。本朝後期由於皇統屢絕,太后和太皇太后臨朝稱制,不便和公卿同堂議事,於是宦上傳下達,了「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實際掌權者。自此宦干政,社稷陷危難之中。

當年孝武皇帝為了爭奪相權,牽制外廷,大力重用中朝。等到了武皇帝之後,為了防止中朝勢大,又以摯肘。皇權是無限制擴大了,集中了,但由於權力缺有效制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敗亡。

七年前,在武人和士人的努力下,朝和被徹底消滅了,宦絕跡于中,但大漢隨即就迎來了長達七年的權臣禍國之期。七年的征伐歲月,幾乎把大漢徹底摧毀了。

今天,同樣在武人和士人的齊心協力下,天子被救了回來,大漢開始走向了中興的希之路。

中興的路很漫長,而中興的基礎就是國政方略,國政方略的基礎就是制。制不能建立和完善,大漢中興就是一句空話。

幾十年來,朝臣們飽、外戚、權臣禍國之苦,對制中的權力制衡有一種近似瘋狂的慾。制衡為此次制修改的重中之重。

權力制衡的基礎其實就是權力分配,權力分配牽扯到不同階層不同群的利益,所以激烈的爭論是必然的。

制的修改要著眼於將來,所以朝、中朝、外朝三個系必須要健全,缺一不可,徹底消滅朝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Advertisement

朝要建,朝的宦要嚴格依從大漢律,止參政,否則將予以嚴懲,而要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要制衡皇權,也就是說,天子要把奪去的相權還給三公,還給外朝。宦和外戚干政的主要來源是因為皇統繼承一事隨著皇權的增大,逐漸變了皇帝的家事。皇統繼承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國家之事,應該由皇帝和外朝共同理。只要外朝權大,則宦和外戚干政的可能將大大減

外朝權大,最不利的況就是君弱臣強的時候,強臣往往會演變為權臣,而權臣禍國,自古以來比比皆是,所以外朝的相權必須要得到強有力的制衡。制衡的關鍵就是中朝權力的擴大。孝武皇帝時,昭宣中興時,武中興時,都是中朝權大,皇權集中,繼而天下安寧,國家強盛,所以外朝若再想像過去大秦朝或者本朝早期一樣擁有強大的相權,也是不現實的事。

但中朝的權力必須到限制,也就是說,尚書臺必須要還本該三公擁有的權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項大權。一是議政,國政必須由皇帝、中朝和外朝合議決策,皇帝和尚書臺不能獨自做出決策。二是罷免有過失的兩千石以上大吏。在武皇帝以前,州牧監察奏報兩千石大吏不稱職者,需要有三公府派掾史核查后才能罷免,但武皇帝把這個權力搶走了。三是聽取和理上計事宜。郡、國每年終(或三年)要派屬吏帶著「計薄」(記載戶口增減、盜賊多況的文書)到京師彙報,聽取朝廷的意見。這件事本來是司徒大人的事,但武皇帝也把它搶去了,結果外朝大臣對各地郡國的況一無所知,三公大臣想理國政都無從下手。

Advertisement

為了讓制中的這些突出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從而實現皇權和相權的制衡,長公主府、大司馬府、大將軍府曾數次合議,繼而提出了四公同領尚書事的決意,以求外朝和中朝能夠互為統屬,互相牽制,但事實是,外朝大權獨攬,中朝形同虛設,皇權到了嚴重製約。

天子在長安雖然無權過問政事,但一幫大臣當時為了對抗董卓和李傕,教授了天子很多制衡之策和從權臣手上奪取權力的辦法,天子因此深知皇權集中的重要,對維護自己的皇權也頗有心得。他知道權力只要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像孝武皇帝、武皇帝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願意像過去一樣,再度為權臣的工、朝堂上的擺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長公主,還有國丈董承,國舅伏德,大鴻臚士孫瑞,黃門侍郎馮碩、侍中楊琦等大臣,他的理由很簡單,按照這種制實行下去,自己和在長安沒有任何區別。

「朕要到二十歲才主政,但朕在河北沒有任何基。六年後,朝堂上肯定都是河北大吏,都是大將軍的人,朕說話誰聽?」

長公主很吃驚,「大將軍為了取得陛下的信任,已經一退再退,你到底要怎樣才能信任大將軍?這個制修改之策基本上都是由太傅、大司徒、太常等幾位老大人制定的,大將軍並沒有獨掌權柄的意思,這你難道看不出來?大將軍如果再退,害怕的不是大將軍,而是河北大吏和北疆諸將,其後果不言而喻。我已經對你說過,大將軍親口對我承諾的,六年後,如果天下平定,他絕不進京為,絕不干涉朝政,他將信守對父皇的承諾,為大漢戍守北疆。如果這樣你還不信任他的話,那還有太傅、大司徒、大司空三位大人牽制他嘛,你擔心什麼?」

「太傅幾位大人都老了,在河北又沒有武力,大將軍隨時可以殺了他們。現在雖然說起來是四位宰輔大臣,但真正說話算話的,只有大將軍一個人。」伏德勸道,「殿下,你不要忘記了,當年董卓進京的時候,做得也不錯,但沒過幾天,他的暴戾和腥就一覽無了。」

長公主玉臉漲得通紅,十分氣惱地質問天子道:「那天我拿著奏疏向你解釋的時候,你為什麼要答應?你不是說信任我嗎?」

天子張口結舌,轉臉看向董承。董承不敢說話。他又轉臉看向馮碩、楊琦,兩人也不敢說話。

「殿下,當今天下誰的權勢最大?是大將軍。」伏德激地說道,「大將軍主掌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等於控制了大漢半壁江山……」

「你給我閉。」長公主怒聲罵道,「你是不是瞎了眼?現在是什麼時候?大將軍哪來的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沒有大將軍,我們怎麼平定天下?靠你嗎?還是靠你……」長公主手指董承、馮碩幾人,怒不可遏,「如果你們繼續慫恿天子禍綱紀,不要等大將軍手,我先把你們殺了。」

天子和眾人震駭不已。

「姐姐,你……」天子恐懼地道,「事實擺在這裏,這樣下去,朕如何主掌天下?」

「現在哪裏還有你的天下?」長公主氣憤地說道,「天下已經崩裂,現在要靠大將軍,靠朝中大臣,靠強悍的北疆軍幫你一點一點地打回來。你在長安待了這麼多年,除了下棋,你還學了什麼?」

長公主失至極。緩緩地站起來,著天子,一字一句地說道:「你不要胡鬧了。制修改,事關中興大業,不能再改。最起碼在你沒有主政的這六年裏,不能改。」

天子低頭看著案幾,小聲說道:「姐姐不幫朕嗎?」

「我怎麼沒有幫你?如果不是我幫你,你能安然無恙地坐在這裏想著誅殺大將軍嗎?你太讓人失了。這種事,我如果幫你,就是害你,就是殺你,就是傾覆大漢。」

「朕不到晉了。」天子咬咬牙,憤然說道,「這種日子朕過夠了,朕不到晉了。」

「好,你不要去晉了,你就在這裏待六年吧。」長公主拂袖而去。

大鴻臚士孫瑞急忙找到太傅馬日磾、大司徒張溫、大司空楊彪,把天子和長公主的爭論告訴了他們,「制修改影響深遠,現在了天子利益,將來還要更多人的利益。我覺得你們之過急,這一步邁得太大了。」

張溫冷笑,「步子不邁大一點,大漢就完了。」

楊彪長嘆不語。其實早在張溫等人到北疆之前,他們這些大臣就在長安有過制修改的爭論。張溫到北疆后,在晉朝廷以「丞相、太尉和史大夫」為三公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制,他覺得效果不錯。這次因為考慮到天子的承能力,所以他沒有一下子把制修改到位。在他看來,把「三公」職權重歸「丞相」,才是制修改的終點。

「天子長大了,在長安又待了那麼多年,他對權力非常,也非常敏,所以……」士孫瑞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把後面的話說了出來,「我看,我們還是和大司馬大將軍商量商量。」

「這麼說,君策兄同意放棄我們奪回來的相權了?」張溫皺眉問道。

士孫瑞苦笑。過了一會,他搖搖頭,無奈說道:「如今怎麼辦?」

「陛下不願到晉,不過是要挾一下大將軍而已,翻不了什麼大浪。」馬日磾捋須笑道,「君策,你不要忘了,陛下的矛頭對準的可不是我們,而是大將軍。」接著他看看三人,出一個手指頭在空中晃了晃,「這可是一個好機會啊。」

士孫瑞略顯驚詫地著馬日磾,忽然大悟。這的確是打擊北疆武人的一個絕佳機會。

李弘是大司馬大將軍,還領尚書事,等於把大漢的兵事決策權、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全部拿到了手,但他還不滿足,他又讓鎮北將軍鮮於輔領祿勛,征西將軍徐榮領衛尉,右將軍張燕領執金吾,威將軍呂布領司隸校尉,李瑋領大司農。這幾個位置可不是武人參政這麼簡單的事。武人佔據這幾個位置后,等於把天子、朝廷百和大漢財賦牢牢地控制住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