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疑地看看田疇,「揚州來人?袁的人?」
「對,袁的兒子袁耀來了。」
當年田疇在關東和豫州一帶作戰的時候,和袁往來切,對袁的手下較為悉。他仔細介紹了一下袁耀和荀正。袁耀是袁的嫡出長子,很有才華,在袁氏年輕一代中和袁紹之子袁譚不分上下。荀正出穎川荀家,是太常荀攸的族弟。同來的還有一位袁的掾屬劉曄,此人乃武皇帝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宗室中人,份極為特殊。
「袁不但讓自己的兒子親自趕到河北,另外還派了一個宗室後人,一個荀家子弟同行,可見他對此次河北之行的重視程度。」田疇低聲說道,「大將軍,袁也許有什麼大事需要和你商量。」
「請到偏帳,我親自見他們。」李弘揮手說道。
=
袁耀二十歲左右,高瘦俊秀,說話溫文爾雅,神態略顯矜持,一看就是出高門的宦子弟。劉曄比他年輕要大一點,氣質高雅,談吐不凡。大概因為連日趕路的原因,三個人都很憔悴,看上去疲憊不堪。
李弘和三人寒暄了幾句,又問了一下袁近況,對孫策在江東發的戰事也非常關心。孫堅之子如此勇猛善戰,倒是讓李弘頗為驚訝。他笑著對袁耀說,北疆很多孫大人的朋友對孫大人的後人一直很關心,曾數次拜託南下使臣攜帶信件財問候孫家。今天他們聽到這個消息,一定很欣。袁耀說,孫夫人對北疆很多故人的掛念之非常激,伯符兄也曾對我說,如果有機會,他一定會報答這些北疆故人。
接著袁耀把此趟河北之行的來意做了詳細說明。
袁相信李弘在河北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中興大漢,表示願意尊奉帝和晉朝廷,願意和李弘一起平定天下重振大漢,但目前自己實力有限,所在地盤和河北又相距甚遠無法互為支援,所以只能暫時委曲求全和袁紹、曹等叛逆結盟。
袁認為此次袁紹等人聯軍攻擊河北,正是一次絕好的平定天下的機會。他建議李弘敵深,把叛軍主力吸引到冀州予以殲滅,自己則趁著兗州和徐州兵力空虛的時候予以攻擊,佔據中原,如此一來,兩人聯手,兩三年當可擊敗袁紹、劉表,徹底平定天下。
袁為了表示自己對天子和朝廷的忠誠,願意把自己的兒子留在河北做為人質。
李弘暗自驚駭,對袁的建議怦然心。
「大將軍,這只是我父親的一個建議。」袁耀指指荀正和劉曄說道,「不管大將軍是否同意,荀大人和子楊兄都將帶著我父親的奏疏即刻趕往晉覲見天子。」
=
李弘命令門下督賊曹任意把袁耀等三人嚴保護起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揚州有使趕到了河北。
田疇、余鵬、傅干、陳群、袁渙、司馬懿等六人在偏帳商議袁這個建議的真實。
袁這個人的本如何,李弘和田疇都有深刻的認識。當初袁對他們說過,所謂國政就是欺詐,那麼今天袁這個建議不外乎就是「詭道」也。袁的本意是佔據中原,消滅曹的三家聯盟,繼而利用河北實力大損無力南下的機會,從容代替曹的三家聯盟,繼續保持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袁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他可能還要趁機聯合袁紹,兄弟聯手,共抗河北。以袁閥的實力,一旦以黃河為界,和河北對抗,那麼河北平定天下的步伐將大大減慢。
既然河北對袁的本意可以猜得一清二楚,那袁為什麼還要派自己的兒子親自跑到河北來獻策?他憑什麼認定李弘一定會答應他?
「這件事,可能和袁紹有關。」司馬懿想了很久后,做了一番推測。
三家聯盟重建皇統后,嚴重威脅了袁閥的權威。此刻袁紹想重新奪回皇統,袁想殺回中原,兄弟兩人聯手的可能非常大。
曹的三家聯盟肯定要防備這事,因為大戰一旦發,袁如果從曹、劉備的背後發力猛攻,三家聯盟必定兇多吉,所以曹和劉備會時刻戒備著袁,這時能幫助袁的只有袁紹。袁紹要想幫助袁,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儘力促這場大戰。今天叛軍的集結速度非常快,和袁紹的竭力幫助是分不開的。
但袁紹這種幫助還不夠。我大軍如果率先殺進中原,或者憑藉黃河之險誓死阻擊,叛軍全部集中在中原一帶,袁本沒有機會,他必須要想盡辦法把叛軍主力全部送到冀州。叛軍只要殺進冀州,袁的機會就來了。首先河北大損,我大軍短期無力再戰。其次中原一,叛軍勢必急速撤回,我大軍可以乘勢追擊,甚至有可能把曹、劉備等叛逆全部殺凈,這樣袁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鬆拿下中原。
袁派自己的兒子親自趕到河北獻策,正是為了讓我們主讓開黃河天險,把叛軍放到冀州。袁之所以有把握大將軍會答應他,正是因為袁的這背後一擊,可以讓河北以最小的代價取得這場大戰的勝利。
=
司馬懿的推測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同,但這裡有幾個關鍵問題,卻讓眾人非常費解。
一是袁紹絕不會幫助袁和自己形鼎立之勢。叛逆們攻擊河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消耗河北和其它勢力的實力,給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在這個前提下,袁紹的最終目的可能是利用袁的倒戈一擊,讓曹的三家聯盟和袁混戰,然後他再把中原一口吞了,如此一來,他不但可以控制皇統,還能以強大的實力和河北形對峙。
袁紹的這種心思,袁不可能不知道,那麼袁為什麼還要跳進這個圈套呢?
二是河北既然知道了袁的計策,完全可以立即把這個計策給曹的三家聯盟,這樣河北不但可以避免這一場大戰,還能把袁送進絕境,讓中原戰火紛飛。此刻河北只要牽制住袁紹,任由曹和劉備痛擊袁,袁恐怕只有逃亡江東了。
難道袁知道河北此仗的目的不是擊退叛軍,而是意在摧毀三足鼎立之勢,絕不會放棄這一戰?既然如此,他用什麼辦法才能讓自己的大軍避免進冀州戰場?難道就憑江東戰場就能打消曹和劉備對他的戒備?
其三,曹集三家實力重建了皇統,佔據了主,狠狠打擊了袁紹,在這種況下,他不力圖穩定三足鼎立之勢,反而積極聯合袁氏兄弟出兵攻打河北,其用意絕不簡單。田疇等人認為,曹劍鋒所指,可能不是河北,而是袁。如果曹的最終目標是袁,那麼這就是一個極佳的以攻代守之策,他一方面可以利用此仗重創袁紹,一方面可以堂而皇之地消滅袁,迅速鞏固三足鼎立之勢。
如果曹計中有計,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將計就計,把叛軍放進冀州?
由此引出第四個疑問,這一切是不是叛軍的詭計?如果是叛軍詭計,河北就要承重大力。
=
偏帳燈火通明,李弘和自己的六位下屬徹夜不眠,繼續商討。
袁耀是袁嫡出的唯一長子,以袁的個,他不會為了別人的利益而損失自己的兒子,這種事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幹,所以袁之策還是可信的。
叛逆們之間矛盾重重,即使有十幾萬大軍,也很難上下齊心形巨大戰鬥力,把他們放進冀州,分散他們的兵力,相機予以殲滅,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北疆軍在冀州作戰,不但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更能節約大量人力力,另外也正好滿足了冀州軍將領的心愿,可以充分激發將士們的士氣,力求以靈活多變的戰策重創叛軍。相反,叛軍因為戰線拉長,無論是指揮還是糧草運輸,都遇到了很大困難,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會隨著戰爭時間的延續而發生變化。我們打中原,如同張開的五指撞上一隻鐵拳,但現在叛軍打冀州,我們就是鐵拳,而叛軍卻變了張開的五指,相對而言,我們戰勝敵人的把握更大。
過去,我們一直把眼睛盯在中原,想把戰火燒到中原去,唯恐冀州損,其實,在中原作戰,我們付出的代價同樣很大,無論是兵力折損還是財賦消耗,都非常大,而且,我們還未能掌握戰場主權,以確保自己達到戰爭目的。
把叛軍放進冀州后,我們完全掌握了戰場主權,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目標予以攻擊和殲滅,以確保擊敗敵人,摧毀三足鼎立之格局。
=
大戰即將開始之際,突然把整個攻擊策略完全改變,由外線作戰轉為線作戰,這是兵家大忌。
大將軍李弘、尚書右僕田疇和兩府長史余鵬顯得非常猶豫。陳群、袁渙和司馬懿雖然去年曾跟隨大將軍出戰大漠,但參加這種幾十萬人的大戰,他們還是破天荒頭一次,心裡一點底也沒有,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敢說。
「冀州有邯鄲七座軍大營七萬大軍,北軍有四萬人馬,從塞外南下的鐵騎有三萬五千騎,我們總共有兵力十四萬五千人。」余鵬開始扳著手指頭算帳,「如果大軍渡河南下,前後需要徵調民夫大約七十萬到八十萬人,也就是說,這場大戰約有一百萬人需要消耗錢糧。」
=
去年大將軍征戰大漠,牛羊和草料都是由匈奴人、鮮卑人、烏丸人等胡族諸部提供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朝廷財賦負擔。另外,自從朝廷實施新兵制后,除了虎賁羽林和南北兩軍外,其餘十八座軍大營的士卒都不再發放軍餉。新的田制和賦稅制度實施后,各郡縣府衙的日常開支和吏們的俸祿也由他們自己解決。這三個改制給朝廷節省了大量的財賦。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年才打得起這一仗。
但錢是省下來了,糧食卻省不下來。按照新的賦稅制度,百姓們的力役由每年三十天改為二十天,這二十天的口糧由民夫們自己帶,超過二十天後,朝廷就要給民夫們支付報酬提供口糧,仗打得越長,朝廷的負擔就越大。另外,還有十四萬五千大軍的口糧。打仗的時候,士卒們一天吃三餐,糧食消耗大大增加。
據大司農李瑋大人的預測,如果我們四月中開始渡河作戰,朝廷財賦尤其是糧食數量,即使加上今年五月收割的糧食,我們最多只能支撐四到五個月,大軍在十月之前必須結束戰事。
不過,依照叛軍的況推測,我們在四到五個月未必能在中原站住腳,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兵撤河北,一無所獲。
(本朝的徭役分兩種,一為力役,一為兵役。到了服徭役年紀的年男子除了服兵役外,還要服二十天的無償勞役,從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勞。因役人番服役,所以作「更」,役人作「更卒」。)
=
叛軍人數大約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人,所需民夫大約在八十萬人左右,消耗也非常大,但以關東、荊州、豫州、揚州、徐州等地的財賦來看,他們完全可以支撐五個月以上。
關東、豫州、徐州過去就是本朝的富裕之地,田地多且沃,又因為連綿不斷的戰爭和災禍,造人口大量死亡和南遷。人田多,恢復起來自然要比人多田的河北要快。至於荊州和揚州,以及徐州和豫州的南部郡縣,都是人口南遷的主要地方,這些地方過去人,可供開荒之地很多,所以人多了之後,田地數量猛增,財賦增長當然很快。
另外,自從董卓政,州郡擁兵自重后,流民激增,各地募兵變得容易,兵制隨即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袁紹、劉表等人都是用募兵制,但不再發放軍餉,而是以糧食代替。士卒們只要吃飽了就行,他們也不再奢求其它的了。曹從去年開始,採用軍屯制養兵,也不放軍餉,軍隊數量一度增長很快。
柳父:“志兒,去讀書吧。” 柳明志:“我,江南首富長子萬貫家財,開玩笑嗎?不去,打死都不去。” 柳父:“管家,取訓子棍來。” 柳明志:“且慢,牽馬來。” 齊韻:“夫君,男兒若無乘風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去考狀元吧。” 柳明志:“我?嬌妻在懷,日子美滿,去考狀元,我瘋了啊。” 新 皇:“柳愛卿,北方已定,新軍三十萬是不是該移交兵部了?” 柳明志:“柳明志奉先帝之命鎮守邊疆二十七府一百五十二州,願世世代代為陛下效力。” 皇帝:“.......” 柳明志坑殺完最後一個對手,看著來東方尋找黃金的西方人咧嘴一笑:“來了老弟!”
坐美無數,田地萬頃,制酒廠、產小麥、種大米,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紈絝到了極致便是偶像。 一覺醒來穿越大唐,沈長卿開始了敗家之旅......
簡介: 林七,天生不詳,一生流七淚,渡九劫。幼時被父母丟棄;被寡婦收養,寡婦卻在他十歲的時候自殺,究竟是什麽樣的原因讓她自殺?18歲的林七卻因為過失殺了高官弟子,而不得不逃向國外,開起他的雇傭軍生涯!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判官,活躍在各個戰場! 鄧琪琦華夏最年輕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但這卻是她一輩子的痛,她與林七又會發生什麽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