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779章 亂世豪雄篇 箭在弦上

《大漢帝國風雲錄》第779章 亂世豪雄篇 箭在弦上

大將軍李弘於深夜時分悄悄回到了晉城。

李弘走下馬車,著沐浴在夜里的晉城,想到即將和自己的夫人孩子團聚,心裏不一陣興,但這種興隨著荀攸和段炫走到他的邊,轉眼就消失了。晉朝廷的風風雨雨如同這黑的夜幕一般,得他不過氣來。

「你們連夜進宮覆命吧。」李弘笑著對兩人說道,「明天早朝,我會向長公主請罪。」

荀攸憂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段炫十分詫異地躬問道:「大將軍不進宮?」

李弘搖搖頭,「夜深了,不打擾長公主休息了。」

接著他與兩人躬告別,匆匆上馬而去。快到大將軍府的時候,李弘突然停了下來。「你們先回去。」李弘揮手賈詡和傅乾等人說道,「我到后將軍徐榮大人府上去一趟。」

門下督賊曹任意向後的親衛騎招招手,三十名親衛騎撥轉馬頭,率先向黑暗裏馳去。

李弘剛想,賈詡一把拽住了他的馬韁,「大將軍,請三思啊。大將軍回到晉后,連府門都沒進就去拜訪徐榮大人,這意味著什麼……」賈詡和傅乾等人在路上已經聽段炫大致講了一下晉的事,知道此刻大將軍的一舉一都將影響到晉形勢的發展。大將軍現在去拜訪徐榮,等於給晉朝廷大臣們一個明確的答覆,大將軍支持長公主,這會引起大臣們的誤會,會大大增加解決晉危機的難度。

「大將軍,晉的事非常複雜,你還是暫時置事外,把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為好。」傅干也追上來小聲說道,「大將軍,你這麼做,只會把事弄得越來越複雜。」

李弘坐在馬上,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兒,他抬頭看向夜空。天上繁星點點,一弦月時時現,麗而深邃。

Advertisement

李弘突然想到了盧龍塞,想到了死去的很多兄弟,想到了埋骨在龍山忠烈臺的數萬英魂。如果人死了,魂魄會飛到天上化作星星,那麼他們現在能看到我嗎?人都要死的,從自己有記憶開始就一直在死亡和腥中掙扎。自己能活到現在,能活著站在這裏抬頭看星星,都是因為天上那些勇敢而忠誠的兄弟們。

總有一天,我也會死去,我的魂魄會飛到天上化作繁星。

李弘煩躁不安的心突然平靜下來,平靜得就象那浩渺虛無的星海。

李弘立時做出了一個決定。

「晉的事,我會妥善理。」李弘手拍拍賈詡,「這世上,有些人不僅希活著,還希得到這世上的一切,但我不是……」李弘指指天上的星星,「十四年前,當我從大漠殺回大漢時,我就已經一無所有了,我已經是天上的那顆星星了。」

賈詡、傅乾等人目瞪口呆。

淚水在徐榮的眼眶中打轉。

當他看到站在門外的李弘,當他和李弘抱在一起時候,他的淚水悄然而下。

兩個人心意相通,只要一個擁抱,就能深深的了解對方。

「陪我走走吧。」李弘指著淹沒在黑暗裏的長街,笑著說道,「我想和你說說遼東的事。」

兩個高大的影慢慢地走在黑暗裏,淡淡的笑聲讓初秋的夜變得非常的溫馨。

「糧草大營設在涿郡,距離遼東就有一千八百里。」徐榮低聲嘆道,「以河北目前的財賦狀況,這一仗不能打。如果強行用兵,即使不敗,也將陷泥潭,最後還是一無所獲,而朝廷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南下平叛之期將遙遙無期。」

李弘看看他,忽然明白了徐榮現在的境。為了支持長公主推行新政,他得罪了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為了阻止朝廷平叛遼東,他得罪了鮮於輔等舊日北疆同僚。如果不是長公主護著他,徐榮恐怕已被送到廷尉府大牢了。

Advertisement

李弘搖頭笑了起來,「子烈,你為人謹慎,話也不多,為什麼這次一反常態……」

「事關社稷存亡,我豈能不言不語?」徐榮苦笑道,「只是我沒想到公孫大人的死,讓鮮於大人失去了理智,他本聽不進去我的話。」

「是嗎?」李弘注意到徐榮稱呼鮮於輔為鮮於大人,而不是稱其為「羽行兄」。

李弘遲疑了一下,問道:「羽行兄和你產生矛盾,當真是為了遼東平叛的事?」

徐榮的腳步停滯了片刻,黑暗裏傳來了一聲無奈的嘆息。

李弘詢問了公孫度的況,然後又仔細聽了徐榮對遼東叛的分析。

「我個人認為,公孫度的叛是可信的,但公孫度的為人我很了解,他和公孫瓚大人,和所有的北疆人一樣,非常痛恨胡人,他的背叛可能是一種應急之策,是被迫的,是無奈之舉。他可能迫於遼東當時的困境,只能兵行險著,以求暫時穩住攻擊遼東的胡族各部,最大程度地保存實力,護衛遼東邊郡。」

柯比熊的目標是大漠,不是遼東。遼東叛只是他心設計的一個餌,他的目的是想把北疆大軍進遼東,從而給他稱雄大漠創造機會。從這個目的出發,柯比熊顯然不願意在遼東損耗過多兵力,所以柯比熊威,把扶余、高句驪、烏丸、挹婁等胡族諸部一起拖進了遼東戰場。

遼東邊郡突然面對數萬胡人的進攻,當然無法抵,不過,柯比熊也罷,烏丸人、扶餘人也罷,都對大漢有一種固的畏懼。即使大漢現在戰火連綿,實力大減,但大漢過去曾擊敗過所有侵和叛的胡族,包括扶餘人,高句驪人,他們都曾敗在大漢軍隊的鐵蹄下,這種本能的畏懼讓他們在進攻的時候腳。另外,胡族諸部之間矛盾重重,各方都想保存實力。在這種況下,當公孫度提出議和時,柯比熊和其它胡族各部首領當然願意接。柯比熊的目的已經達到,而其它胡族諸部也因為各有所獲,更不願意冒著損兵折將的危險去強行攻打漢軍。

Advertisement

「遼東叛已有數月,但無論是公孫度,還是胡族各部,都沒有越過遼西攻打右北平等幽州中部郡縣。」徐榮看看李弘,緩緩說道,「這足夠證明我的推測有一定的道理。」

徐榮的話給了李弘一個靈,一個解決遼東叛的全新辦法。

他低著頭,慢慢地走著,想了很長時間。徐榮沒有打擾他,靜靜地陪著他漫步在長街上。

「關於遼東的事,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徐榮停下腳步,鄭重地著李弘,言辭懇切地說道:「如果大將軍信任我,我願親自趕到遼東戰場,解決遼東危機。」

「本來,我是打算讓你去的。」李弘笑道,「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我覺得你去不合適。」

「為什麼?」徐榮皺眉問道,「大將軍認為……」

「我馬上要去大漠。」李弘低聲說道,「你還是坐鎮晉為好。這不僅僅是因為長公主信任你,更是因為我不在的時候,只有你才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支持長公主,幫助長公主推行和實施新政。朝廷若想以最快的速度南下征戰中原,這兩年時間非常非常關鍵,我不希再出問題。」

徐榮愣了一下。在這種時刻還能得到大將軍的絕對信任,他很激,他很想說一句士為知己者死的話,但他張了張,把激的話又收了回去。自己能報答大將軍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幫助大將軍迅速平定天下。說再多激的話,都不如幫助大將軍穩定河北和朝廷來得實在。

「大將軍,遼東的事如果理恰當,朝廷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徐榮極力平靜了一下自己激的心,輕聲說道,「大將軍親自趕到大漠,必能威懾和彈胡族諸部,柯比熊禍大漠之策很難奏效。」

柯比熊的勢力既然難以延到大漠西北部,他的危機也就來了。他為了避免和大漢、和大漠其它胡族諸部發生激戰,只能暫時放棄稱雄大漠的妄想,重新臣服於大漢。

柯比熊臣服了,遼東的烏丸人、扶餘人,高句驪人失去了最大的盟友,他們將獨自應對強大的漢軍,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取各種辦法,招、分裂、離間、收買,只要能讓遼東的胡人放棄叛,任何辦法都可以使用。

至於公孫度,不管他最初叛的原因是什麼,他參予遼東叛是事實,所以如何理公孫度,將為這場遼東平叛的關鍵。理的好,遼東將在未來一度時間非常穩定,有助於朝廷平定天下。理的不好,朝廷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到遼東的牽累,嚴重影響朝廷平定天下的大計。

徐榮微微躬,恭敬地說道:「遼東的事要想解決得很完,只有大將軍親自去。」

李弘笑笑,手拍拍徐榮的肩膀,「我要想圓滿解決遼東的事,需要長公主和朝廷的鼎力支持,但朝廷中能夠徹理解遼東之事的人只有你,所以這一次你必須留在晉。」

兩人隨即商談了一下有關平定遼東叛的細節,這時李弘發現距離徐榮的府邸已經很遠了,他拉住徐榮,指指後,「子烈,我們往回走吧。再走下去,我們要出城了。」

「說完了遼東的事,我們來說說晉的事。」

徐榮臉上的神漸漸黯淡下來,他默默地走著,很長時間沒有說話。

「長公主推行土斷和課租蔭戶之策雖然有助於迅速提高朝廷賦稅,但此策公開搶奪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的錢財,朝廷上有反對之聲也很正常。」李弘看到徐榮一臉愁苦,於是先開口說道,「朝中大臣們對新政一貫很支持,為什麼這次強烈反對?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

徐榮點了點頭,「此事很複雜。長公主推行的土斷和課租蔭戶之策,算是對「計口授田」制的一種補充,但此策的目的不是從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手上搶奪財賦,而是從他們手上搶奪人口。」

「搶奪人口?」李弘猛地停下腳步,吃驚地著徐榮,「搶奪人口?長公主實施此策是為了搶奪人口?」

「對,此策的目的,就是讓朝廷和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搶奪被他們霸佔的人口。」徐榮肯定地說道。

土斷之策可以把河北三州的蔭戶全部清查出來,然後朝廷再征繳蔭戶的賦稅和徭役,但這打擊不了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更搶奪不了他們的財富,因為實施此策后,這些蔭戶們不但要給自己的主人上繳田租,還額外要給朝廷征繳賦稅。

然而,此策嚴重增加了蔭戶們的負擔,把蔭戶們上了絕路,此時他們只有一個選擇,迅速離開自己的主人,向朝廷上繳賦稅服徭役,給自己留一條活路。

蔭戶們一般租種兩種地,一個是「計口授田」的時候朝廷分給他們的,一個是自己主人的私田。蔭戶們之所以不願意來開自己的主人,就是因為他們在主人的照拂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此策實施后,蔭戶們迫於生計,不得不選擇歸返朝廷。

蔭戶的流失,使得皇室宗親和門閥富豪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人口,但他們失去的卻不僅僅是人口和財賦,還包括他們的勢力。他們田地再多,因為沒人耕種,也無法變糧食和錢財,雖然可以出租或出讓,但錢財卻大幅減了。錢財了,他們就無法擴展勢力,而奴客、門客、私兵、門生弟子的減,更直接導致他們失去了驕橫的資本。

相反,朝廷卻因為此策,重重打擊了門閥富豪的勢力,迅速增加了人口、賦稅和徭役,還增加了可實際控制的土地。

李弘有一種驚心魄的覺。

荀攸給他解釋的時候,僅僅說了此策實施后所導致的表象,而徐榮卻一針見指出了此策的本質。長公主不是長大了,而是已經逐漸了。為了早日中興大漢,竟然做出了這個年紀本做不到的事。不是和整個晉朝廷為敵,而是和整個大漢的門閥豪族為敵。長公主當真是一往無前,氣勢如虹。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