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李弘攜兩位夫人和孩子到懸甕山晉大學堂拜訪祭酒王剪,並和大學堂里的博士就新政實施中暴出來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商討。
晚上,李弘和家人拜訪宗正許劭。淳于嘉、張喜、趙溫、趙謙、韓融、周忠等一批德高重的原長安舊臣也應邀趕到許府赴宴。賓主言談甚歡,盡興而散。
李弘回到大將軍府時,廷尉張邈、史中丞司馬防應大將軍之邀,已經在府中相候。
李弘和他們稍加寒暄后,話題立即轉到了張揚、董昭、魏延等人的上。李弘的態度很明確,這些人不但要無罪赦免,還要留朝使用,職上也儘可能升遷,這對將來招叛逆、平定天下有莫大的好。廷尉卿張邈很為難,因為長公主已經三番兩次下詔,對待叛逆,要嚴刑峻罰,嚴懲不貸,決不手。
「長公主那邊,我去說。」李弘笑著安道,「你和司馬大人想想辦法。刑律是死的,判罰量刑是活的,總會有辦法。」
「但是長公主堅持……」司馬防言又止。
「你說吧,我不會向長公主告。」李弘笑道。
張邈和司馬防相視而笑。
「大將軍,從長久來看,修改刑律還是必要的。沒有刑律遵循,招叛逆就無法可依,朝廷有難,這對加快平定天下的步伐非常不利。」
李弘搖搖頭,「刑律修改,首先牽扯到不同的治國策略,長公主和大臣們的矛盾很大,意見很難統一,另外,刑律也關係到社稷的長治久安,關係到社稷的本,不能輕易改。我看還是暫時放一放吧。」
「這幾年朝廷的重點是平叛,屬於非常時期,非常時期應該有特殊的刑律置叛逆。現在叛逆遍佈天下,殺是殺不盡的,必須要寬鬆刑罰,以安為主、誅殺為輔。」李弘看看兩人,笑著說道,「長公主雖然堅持以法治國,但特殊時期還是需要特殊對待,不能一概視之。你們可以策略一點,在刑律允許的範圍,想點辦法說服長公主。」
張邈和司馬防心領神會。
「大將軍什麼時候離開晉?」司馬防問道。
「等北軍返回晉后,我就北上。」李弘笑道,「大概還有四、五天。司馬大人有什麼事嗎?」
「我這就回去擬寫奏章。」司馬防說道,「此事重大,還是趁著大將軍在朝的時候,督請長公主答應為好。」
李弘笑著連連搖頭,「難道我不在了,你們就做不事?」
=
送走張邈和司馬防,李弘匆匆走進了書房。
賈詡、傅干、陳群、袁渙等兩府大吏正在商討新制。因為大將軍李弘很快就要離開晉,所以太傅蔡邕等大臣連夜擬定了新制的初步議案,並派人送到了長公主和朝中公卿大臣們的手上。大司馬大將軍府拿到這份新制的議案后,賈詡等人都很吃驚,急忙督請李弘回府,但李弘不以為意,直到半夜才走進了書房。
賈詡把案幾上的文卷遞給了李弘。李弘拿在手中,卻沒有看,「你們商量很長時間了,有什麼看法?」
幾個人互相看看,都沒有說話。
李弘隨即把文卷放到了案幾上,「這麼說,你們沒有意見了?既然沒有意見,我也沒必要看了。」
「大將軍還是看看吧。」賈詡嘆道,「長公主是個天才。」
「是嗎?」李弘毫沒有詫異,「賈大人請說說。」
=
這個新制完全現了以長公主為首的堅持「以法治國」的一幫吏的治國思路。
這些人主張「不法古、不循今」,銳意改革,從這份新制來看,他們不僅僅是銳意改革,而且還改革得很徹底。
這些人推行「法」、「」、「勢」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突出強調君權的至高無上。新制中有兩個驚人的創舉,一是增設了中書監,並以中書監為中朝,和朝互相呼應,皇權大為穩固。二是把尚書臺劃出外朝,為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獨立機構,並且把尚書臺遷出了宮中。這兩個驚人的創舉正是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讓君主的地位更加崇高。
=
過去長公主主政,四位大臣參隸尚書事輔政。長公主一個人督領朝,而中朝則由長公主和四位輔弼大臣共同督領,尚書臺的權力被五個人瓜分了。
現在增設中書監,以中書監為中朝後,長公主就一個人督領了中朝、朝,手中的國政決策權急劇擴大,權力驟增。
=
尚書臺遷出宮中后,由大將軍督領。由於大將軍份特殊,又是輔政的大司馬大將軍,所以依然擁有參予國政決策的權力,另外還獨自擁有兵事上的決策權。
現在尚書臺是個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獨立機構,不再承擔中朝的一部分職權,因此國政上的決策權有所減,但隨著機構的擴大,尚書臺本擁有的一部分相權即行政執行權卻隨之擴大了。尚書臺依舊權重。
外朝諸府因為改設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相權迅速擴大,但讓外朝大臣耿耿於懷的是,它的一部分被中朝奪去的國政決策權因為中書監的設置,還是被長公主控制著,而尚書臺的獨立和遷出宮中,又讓自己的一部分行政執行權和尚書臺擁有的行政執行權重疊了。
這樣就形了一個對外朝非常不利的格局。
尚書臺和外朝諸府都可以接中朝的指令,執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倚重和信任尚書臺,決策后的政事都讓尚書臺去執行,那麼外朝諸府就形同虛設,沒事可幹了。反之,尚書臺的大吏們就可以去喝喝酒聊聊天、混混日子了。
長公主大將軍,信任大將軍,朝堂上下無人不知。退一步說,就算長公主和大將軍之間沒有私人,但為了中興社稷,長公主也會主去討好大將軍。大將軍威震天下,手上有軍隊,可以幫助天子重振大漢,而討好外朝的大臣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在天下沒有平定之前,天子需要大將軍征伐四海之前,尚書臺的權力肯定會凌駕於外朝諸府之上。外朝諸府這時候的最大作用就是牽制和制約尚書臺,免得尚書臺權力過大,反過來侵害皇權。
=
「現在朝廷的制格局和當年孝武皇帝託孤時制定的制格局本就是兩回事。」
「當年孝武皇帝託孤於霍,是利用中朝尚書臺的權力保護皇權,制衡相權,三者間互為牽制和制約。」
「現在朝廷的制格局,則是皇權佔據絕對權威地位,外朝和尚書臺在強勢皇權下的控制下平分相權,互為牽制。」賈詡連連搖頭,一臉欽佩,「長公主的才智令人驚嘆。」
=
賈詡說完了,李弘也把手中的文卷看完了。
李弘想了一下,慢慢說道:「外朝和尚書臺在職權上還是有很大區別。隨著戰爭的結束、天下的穩定、天子的逐漸長大和長公主權柄的逐漸失去,外朝最終還是能控制相權。」
賈詡笑笑,「大將軍,長公主維護皇權的決心非常堅定。等到天下平定后,外朝諸府的作用恐怕……」
賈詡把後面的話收回去了。
「恐怕什麼?」李弘問道,「難道尚書臺還能取代外朝諸府。」
「正確。」賈詡輕拍案幾,頗為興地說道,「完全正確。」
李弘瞪大眼睛著賈詡,難以置信,「怎麼可能?本朝的三公九卿制至今已經實施了四百多年,怎麼可能會被一個小小的尚書臺取代?賈大人,你是不是老糊塗了?」
賈詡自己的鬍鬚,看看坐在周圍的傅干、陳群和袁渙,驚訝地問道:「我老了嗎?我新娶的夫人馬上就要生兒子了,我應該還不算老吧?」
眾人哄堂大笑。
陳群指著賈詡笑道:「賈大人,你確定那孩子是你的?」
「豈有此理。」賈詡佯裝大怒,手就去拽陳群的鬍子。
書房的氣氛頓時輕鬆起來。
=
「大將軍,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就知道我是不是老糊塗了。」賈詡和眾人說笑了一會兒,隨即言歸正傳。
「大將軍,現在尚書臺雖然搬出了宮中,但名義上是屬於外朝,還是屬於中朝?」
「當然是中朝。」李弘說道,「尚書臺現在還是皇帝理政務的地方。中書監不過為長公主而設,將來長公主還政於天子,中書監是否繼續存在還很難說。另外,如果明確規定尚書臺屬於外朝,那現在尚書臺和外朝平起平坐,等於是公開和外朝搶奪相權,這樣一來,外朝大臣們豈能同意制如此修改?」
「既然尚書臺屬於中朝,那大將軍遠征在外,該由何人代領?」
「當然是長公主。」
賈詡微微一笑,「大將軍,你不在的時候,長公主不但控制朝、中朝,還控制尚書臺,那麼國事該如何理?」
李弘心中一,若有所悟。
賈詡笑道:「很簡單,國事先在中書監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然後送給中的長公主,由長公主和侍中寺的吏們審議復奏,再付給尚書臺頒佈執行。」
「整件事都由長公主一個人主持辦,中書監、侍中寺、尚書臺為其定策、審議、執行,皇權和相權集於一。試問,此時,長公主還會讓外朝的丞相府去執行自己的決策嗎?還有必要和丞相、和外朝大臣們為了一個決策的正確與否而爭論不休嗎?比如長公主要推行土斷之策,還有什麼阻力嗎?」
「在平定天下的這幾年,戰事頻繁,大軍征伐不斷,無論是長公主,還是大將軍,都希有一個穩定、高效運轉的朝廷,而目前這種制恰恰能做到這一點。」
「大將軍顯然不會反對這種制,相反,為了早日平定天下穩定社稷,大將軍還會鼎力支持長公主實施這種制。」
「長公主把皇權相權集於一,又有了大將軍的支持,還有什麼國政不能順利的決策和實施?」
「等到天下平定了,社稷穩定了,這種權力高度集中、運行機制極為順暢的制,會在恢復國力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賈詡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外朝大權旁落是必然的,丞相、太尉和史大夫可能為擺設,而九卿諸府可能淪落為尚書臺的附屬機構。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尚書臺就是外朝了。」
「由於尚書臺直接由皇帝控制,皇帝既主掌皇權,又控制相權,所以皇權和相權之爭不會再象現在這樣肆無忌憚,這樣激烈殘酷,而象丞相這種位高權重、集相權於一,可能危及社稷的權臣,以後也很難出現了。」
「是不是也包括我這種大司馬大將軍?」李弘此刻對新制已經有了全新的理解。聽到賈詡提到丞相而沒有提到大司馬大將軍,他馬上問了一句。
賈詡毫不掩飾地點了點頭。
「將來天子長大了,主政了,如果能繼續沿用這種制,一直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讓大漢繁榮昌盛。」
=
李弘沉思了很久,突然問道:「新制既然可能讓外朝徹底丟失相權,蔡邕、崔烈這些老大人怎麼會看不出來?」
「只要有外朝,就有相權,當尚書臺變外朝的時候,相權就在尚書臺。」
李弘立時意識到自己問得太稚了,面孔不一紅。
賈詡著神尷尬的李弘,笑著安道:「大將軍的思路還局限在老制里,所以一時還轉不過彎來。其實,這種制本沒有損害相權,只不過剝奪了很多上位者的權力,損的只是當朝那些位高權重的公卿大臣而已。說句實話……」賈詡稍一思索,把後面的話又收了回去。
「賈大人,繼續說。」李弘催促道,「今天我們就算閑聊,話說到這裏為止,不要有什麼顧忌。」
賈詡猶豫了很久,這才緩緩說道:「說句實話,這個制其實就是為你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