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30章 亂世豪雄篇 問鼎中原

《大漢帝國風雲錄》第930章 亂世豪雄篇 問鼎中原

三月初,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距離李弘規定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的氣氛也越來越張。

城十二道城門人流如,民夫們正在向城搬運各類資,糧食、軍械、木材、石頭象小山一樣堆放在寬敞的大道上。城外周邊五里範圍,十幾萬民夫正在修築甕城,挖掘護城壕,鋪設拒馬鹿砦,日夜忙碌。外圍其它地區的百姓在各級吏的組織和指揮下,也開始拆除自家房屋。從到伊闕關、大谷關,再到廣關、魯一帶幾百里長的馳道上,人流車流南來北往,極為繁忙,每當黑夜來臨,馳道上移的火把便匯了一條浩瀚麗的星河。

袁微、逢紀、審配等人各司其職,或帶著掾屬在府衙通宵達旦地理政務,或帶著親衛在城池河流關隘往返巡視,眾人齊心協力,力爭在最短時間把鑄造一座永不陷落的堡壘。

三月上,孟津、小平津兩關守將韓瓊、趙睿書告袁紹,北疆軍戰船開始在對岸河城一帶集結,攻擊可能即將開始。

袁紹急召袁微、逢紀等人議事。

目前城的門閥富豪和各級吏家眷基本上已經撤離完畢。川流不息的撤退大一度引發了恐慌,很多百姓也開始攜家出逃,但都在關隘被堵截。在各級府衙的安騙下,這些人中除了老弱病殘者被集中在上林苑外,其它男都被徵調為民夫在各拆除房屋和加固城防,城防設施的修建速度和守城械的製造速度因此大大加快。

由於撤離人員攜帶了大量的家財,車馬雲集馳道,給荊州和豫州兩地北上運送糧草輜重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逢紀負責組織人員撤離,對此事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他遭到了荀諶、陳琳等人的尖銳指責。

Advertisement

逢紀有苦難言。這些門閥富豪們在有土地宅院,有大量存糧。因為袁紹無法守住,導致他們的土地無法耕種,宅院遭到損毀,庫房中的糧食無法運走也只好賤賣給了袁紹,為此他們一個個怒不可遏,恨不得把袁紹撕了。袁紹撿了個大便宜,暗中著樂。門閥富豪們損失驚人,能帶走的當然要竭力帶走了,而袁紹也不好太過分,或多或在運輸上開了方便之門。另外,袁紹、袁微這些袁閥權貴的財產也非常驚人,運送財的馬車都排了長龍,為了把袁閥的財產迅速撤出,馳道當然要先讓給他們自己使用。

逢紀啞吃黃連,氣憤不已。袁紹心裏有算,出面打圓場,說自己立即書告劉表、袁譚和袁煕等人,請他們無論如何在魯一線堅守到七月,接著他把袁譚的書信拿了出來,轉移了話題。

郭嘉的計策讓眾人惶恐不安的心裏稍稍得到了緩解。如果曹和孫權能信守諾言,在明年初開闢東路戰場向兗州發攻擊,再加上劉備在西路戰場向關中發攻擊,那麼聯軍極有可能擊敗已經在城下被拖得筋疲力盡的北疆軍,形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北對峙的局面一旦形,戰事陷膠著狀態,的不利形勢肯定能得到扭轉。

「我們不能把勝利的希都寄托在別人上。」袁紹說道,「如今社稷已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劉表、曹、劉備等人無論為了大漢還是為了自己的生存,都要誓死一搏,但他們能否功,最後都要取決於我們能否守住,所以……」

袁紹看看眾人,鄭重說道:「我決定留在,親自率軍和李弘決一死戰。」

審配、辛評、荀諶、陳琳、王修、王肱(gong)等人頓時為之一振。袁微、袁忠、逢紀等人則目瞪口呆,雖有心勸諫,但看到袁紹神堅決,看到其他人神,想說也無法開口了。

Advertisement

「大人,顯甫(袁尚)呢?」逢紀低聲問道,「顯甫也留在嗎?」

袁紹沉片刻,緩緩點了點頭,「此仗贏了,顯甫建下赫赫功勛,得到軍中諸將的擁戴,繼承袁氏家業自然在理之中。」

「萬一……」逢紀猶豫了一下,湊近袁紹勸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大人不能不考慮。」

「萬一?」袁紹苦笑,反問道,「萬一失守,袁氏一門還能支撐多久?李弘篡奪了天下,袁氏一門還有存?就算我把顯甫送出去了,但現在顯思(袁譚)在豫州,顯奕(袁煕)在南,各有軍隊,顯甫哪有容之地?」袁紹手拍拍逢紀,輕聲低嘆,「人生一世,無時無刻不在拼搏,我也是,你也是,顯甫也是。贏了,他就能得到一切,輸了,他將會失去一切。就這樣安排吧。」

三月上,益州,廣漢郡,涪城(今綿)。

劉備、龐義合兵一,從江州(今重慶)北上趕到墊江(今合川),大軍稍事休整,在糧草輜重齊備后,隨即沿涪水北上,連克德、廣漢,近涪城。

涪城素來是蜀道的咽,其北面就是劍門關,有金牛、米倉、洋(后荔枝道)三條古棧道越山而漢中。其西面有平小道可通隴西。其南面就是涪水可連郡下江陵。其南面兩百裏外就是都。拿下了涪城,則蜀郡無險可守,雖然都之前還有鹿頭關、白馬關,但因為地平原,已經無法擋住一泄而下的大軍了。

此時涪城守將鄧賢已經得到消息,嚴陣以待,而劉備的大軍卻飽嘗痛苦。

西征軍的將士們對蜀氣候非常不適應,加上時嚴寒,減員非常嚴重。大軍到了郡后,糧草輜重的運輸都由郡的民夫負責,但因為路途艱險,郡徵調的民夫又,糧草輜重的運輸極其困難,大軍不得不數次停下來等待輜重營。

Advertisement

劉備和將士們本來對奪取都信心十足,但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后,大軍士氣倍打擊,軍心已經開始渙散,都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

西征軍搖搖晃晃地趕到涪城后,劉備斷然決定紮營休整,暫緩進攻。雖然龐義一催再催,但劉備就是不答應。大軍休整期間,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等人仔細查看了地形,面對涪城險要的地勢,劉備等人非常沮喪,一籌莫展。關羽、張飛、簡雍是幽州人,孫乾是青州人,糜竺、曹豹是徐州人,他們對蜀非常陌生,此刻站在蜀的崇山峻嶺之間,一幫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了。好在蒯良有先見之明,讓甘寧、伊籍、諸葛亮、龐統等人跟隨車騎將軍營,給劉備出謀畫策。

甘寧和龐義的意見一樣,認為從水北上攻擊,最重要的是速度,要出敵不意,一旦讓敵人增兵駐防涪城,攻擊難度將大為增加,但現在西征軍的運輸船隻還在涪水上慢慢地逆流而進,郡的民夫還在用扁擔把船上的資慢慢挑到大營,大軍的糧草軍械嚴重不足,即刻發攻擊損失太大,西征軍承擔不起。

劉備堅持要軍隊休整,他一面命令孫乾、糜竺督促民夫加快運輸速度,一面命令簡雍、諸葛亮和龐統三人指揮工匠趕製攻城械,準備攻城大戰。

此刻,劉磐、趙韙的軍隊已經沿著外水順利殺進,攻克了犍為郡的南安城(今樂山),和劉璋的軍隊在武城(今彭山)一帶展開激戰。他們距離都還有一百多里。

三月中,河郡,河大營。

虎威中郎將司馬懿、虎牙中郎將魏延、寇中郎將沮鵠、河太守鄭演等十幾員文武大吏聚在中軍大帳軍議。

司馬懿站在地圖前,給各部將領解說攻擊之策。

「孟津是的北大門,歷來為外圍的兵事要地。攻破了孟津,南下進擊五十里便是城,所以……」司馬懿面對眾將,微微皺起了濃眉,「我們率先突破的外圍防,兵臨城乃是理所當然的事,相反,如果我們未能做到這一點,則是我們虎威、虎牙兩營的恥辱。」

「大將軍認為,孟津、小平津距離非常近,袁紹在此必屯有重兵,他要求我們馬上發佯攻,以牢牢牽制敵軍,幫助大軍主力從西面的函谷關和東面的虎牢關強攻突破。」魏延坐在案幾後面看看帳諸將,「諸位大人聽明白了我的意思嗎?我們是佯攻,是牽制兵力,是輔助戰場,在大將軍看來,我們本不可能奪取孟津,殺進。」

「我們兵力嚴重不足,我們攻得越猛,孟津一帶的叛軍就越多,因此我們想攻克孟津,難度不僅僅是太大……」何儀看看司馬懿和魏延,臉顯不滿之。兩位年輕的大人年得志,不但都長得高大威武,而且還都到了大將軍的看重,此刻又同在河戰場,建功立業的心急切當然可以理解,但不能不顧現實,拿將士們的命當兒戲。

何儀在黃巾軍中資格很老,他在中原戰場上投降后隨司馬懿、魏延到了河戰場,剛剛開始還比較溫馴,時間長了就不行了。這次大將軍授命紀靈、陸勉、劉辟等人組建新軍,他三番兩次書告大將軍,吵著要去穎川戰場追隨紀靈,但都被大將軍婉言拒絕了。大將軍說河戰場上大都是兗州、荊州、徐州和揚州的士卒,需要你這樣的老將坐鎮,待時機,我再把你調到紀靈將軍麾下。大將軍不同意他離開河,但河戰場上的兩位年輕統帥,他怎麼看怎麼不舒服,日子過得很難

何儀轉頭看看四周,見各部將領都眼讚賞之,顯然是支持自己的說法,膽氣更壯,「大將軍讓我們率先攻擊的目的是儘可能打袁紹的兵力部署,以便給主力大軍突破外圍創造機會。這是我們兩萬大軍可以做到的,大將軍的命令沒有任何錯誤。兩位大人剛才那番話,算不算違背大將軍的命令?」

魏延冷「哼」一聲,剛想反駁,司馬懿揮手阻止了他,「何大人,如果我以不到三千人的代價拿下孟津,算不算違背大將軍的命令?」

何儀愣了一下,和四周諸將互相看看,均是一臉嘲諷,「司馬大人,那你有何妙計?」

「時機未到。」司馬懿坦然而笑,手指眾將說道,「待我拿下孟津,殺進,幫助諸位大人建下了功勞,你們該如何謝我?」

諸將將信將疑,都沒有說話。何儀一掌拍到案幾上,大聲道:「兩位大人若能率先攻克,我從此追隨兩位大人誓死戰,雖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

「好……」司馬懿拍了拍手,笑著說道,「諸位大人耐心等待,我定會給你們一個大大的驚喜。現在你們繼續聽我說……」

孟津一段的黃河大約一百二十里左右,其中較大的渡口有孟津、平津、冶坂津、委粟津、硤石津、水平津和富平津七個渡口。其中小平津在中平元年黃巾起事的時候,由大將軍何進在都亭設關,由於關隘距離黃河近在咫尺,沒法打。

叛軍目前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孟津、小平津和富平津一帶,其它四個渡口的防守兵力較弱,所以我們此次攻擊,以一部兵力佯攻孟津、小平津和富平津,以主力攻擊平津、冶坂津、委粟津和硤石津,先渡河在邙山腳下紮下營寨,全力重建河大橋。河大橋早在我們攻佔河的時候就被叛軍燒毀了。沒有大橋,糧草輜重的運輸速度將到嚴重影響。我們之所以率先強攻,重建河大橋是其中的目的之一。

魏延接著把各部的攻擊方向做了詳細說明,「諸位大人即刻回營做好準備,三天後發攻擊。」

「今天就不留大家吃飯了。」司馬懿笑道,「打下孟津后,你們請我和魏大人吃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