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北頌 第0917章 送別

《北頌》第0917章 送別

(4, 0);

  寇準寫下的那副字,很快便被送到了文昌學館,由於是寇天賜親自送的,所以立馬引起了很多人注意。

  文昌學館新任山長,在拿到了寇準那副字以後,慨了許久,最後將那副字的容散播了出去。

  宮裡很快得到了消息。

  資事堂。

  趙禎正在和呂夷簡、王曾二人商量將首批招募的兵馬送到遼地的事宜。

  陳琳匆匆了資事堂,邁著小碎步跑到了趙禎邊,躬一禮。

  趙禎見此,停下了攀談。

  陳琳馬上湊上去,在趙禎耳邊低語了幾句。  STO55.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趙禎聽完了陳琳低語以後,陷到了沉默。

  呂夷簡和王曾見趙禎神不對,對視了一眼,同時看向了趙禎。

  趙禎緩緩開口,慨著道:「百花齊放勝過一枝獨秀……寇公是想給我大宋文人騰出位置,讓我大宋多出幾個聖賢啊。(5,0);

  可聖賢,哪有那麼好出的。

  我大宋立國數十載,功臣良將多不勝數。

  可真正能為聖賢的,也就寇公一人。」

  呂夷簡和王曾再次對視了一眼。

  呂夷簡忍不住道:「家,百花齊放勝過一枝獨秀,是寇公說的?」

  趙禎點頭,道:「寇公寫了一副字送到了文昌學館,字的容已經傳開了。」

  王曾一臉慨的道:「寇公高義。」

  呂夷簡臉有些發苦的道:「寇公是高義,可是如此一來,我大宋若是出不了新聖賢,那就證明我們這些留在汴京城裡的人沒用。」

  王曾贊同的點頭道:「聖賢,可不是教出來的。」

  聖賢若是能教出來,那聖賢早就不值錢了。

Advertisement

  趙禎嘆道:「無論如何,寇公把他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寇公已經到了安晚年的時候了。

  他不願意留在汴京城,我們也沒辦法強求。(5,0);

  朕之前就去找四哥商量過此事。

  四哥也告訴了朕寇公的心意。

  所以朕才賜下了一些寇公需要的東西。

  朕也料到了讀書人和文臣會鬧。

  只是沒想到他們鬧的這麼兇。

  最後還要寇公出面平息此事。」

  呂夷簡遲疑了一下,道:「讀書人和文臣們,也是希我大宋的聖賢,能留在大宋。」

  趙禎呵了一聲,「韓地就不是我大宋了?」

  「這……」

  呂夷簡遲疑了一下。

  王曾趕忙道:「自然是我大宋。」

  趙禎哼了一聲,道:「朕只是分封諸王,讓他們去邊陲坐鎮,可沒說將那些疆土獨立於我大宋之外。

  那些個讀書人、文臣們,是覺得朕分封了諸王,那些封地就不是我大宋的地方了。

  他們是怎麼想的?(5,0);

  若是天下所有人都是這個想法,那朕開疆拓土的意義何在?

  我大宋被尊為天朝上邦,難道是徒有虛名?」

  呂夷簡和王曾對視了一眼,沒有再言語。

  因為趙禎的話是對的。

  讀書人和文臣們在這種事上確實存在著偏見。

  趙禎見呂夷簡和王曾不說話,就淡淡的吩咐道:「你們兩個下去,讓留在宮裡撒歡的那些傢伙給朕滾蛋。

  瞬間讓他們好好認識認識,大宋分封出去的地方,到底屬不屬於大宋。

  朕之前容忍他們,是為了彰顯朕對聖賢的重視。

  如今聖賢都開口了,朕也沒理由再容忍他們了。

  他們若是想在朕面前撒野的話,那就讓他們中間先出一個聖賢再說。

Advertisement

  在咱們大宋朝,也只有聖賢可以在朕面前撒野。」

  呂夷簡和王曾幾乎毫不猶豫的躬應答了一聲。(5,0);

  趙禎擺了擺手。

  呂夷簡和王曾二人躬離開了資事堂。

  沒過多久後。

  二人就出現在了那幫子鬧事的文面前。

  王曾還想好言相勸,將問題解釋清楚。

  呂夷簡卻沒客氣,上去指著鼻子就是一通罵。

  特別向那些文們強調了一下韓地無論分封給誰,也屬於大宋的問題。

  文們在呂夷簡的謾罵下,王曾的解釋下,乖乖離開了皇宮。

  韓地的歸屬,那是屬於一個政治是否正確的問題。

  韓地既然已經被大宋徵得,那它就是屬於大宋的。

  即便是它被分封出去了,它依然是大宋的疆土。

  認可它的,就是政治正確。

  不認可它的,就是政治錯誤。

  吵吵鬧鬧的給百姓一種韓地被分封出去以後,就不是大宋疆土的錯覺。(5,0);

  那是會挨打的。

  文們在離開了皇宮以後,立馬趕到了寇府去拜見寇準。

  對於寇準表現出的高潔,他們必須稱頌、讚揚。

  一時間,寇府的客人絡繹不絕。

  一直忙活到秋日臨近。

  秋日是一個悲傷的季節。

  因為秋日總是會發生許多悲涼的事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催生出了劉禹錫的那一首《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汴京城自從秋以後,沒有人看到它哪裡勝過了春日。

  只看到了一場場悲傷的離別。

  寇準在秋日的第一場風吹拂過寇府的枝頭的時候,離開了寇府,準備離開汴京城。

  由於寇準早就吩咐寇季將他要帶的東西和人提早送出了汴京城。

Advertisement

  所以寇準離開汴京城的時候,行李並不多,也沒幾個人陪同。(5,0);

  僅由一輛馬車,半馬車的書卷,以及兩個僕人。

  寇準著一便出現在寇府外的時候,寇府外早已滿了人。

  「寇公遠行,小人願為寇公牽馬……」

  「小人願意護送寇公一程……」

  「小人願意侍奉寇公左右……」

  「……」

  「學生願意追隨寇公去韓地……」

  「學生亦是如此……」

  門外的人,拱著手,七八舌的說著。

  自古以來,名士邊從不缺追隨者。

  有很多人願意跟隨在名士邊,為名士奉獻一生,不求任何回報。

  寇準這個活聖賢,自然不了有人追隨。

  以前寇準在創里文昌學館的時候,就有一大批人趕到文昌學館去,宣誓願意追隨寇準。

  如今寇準名聲再漲,願意追隨寇準的人自然更多。(5,0);

  寇準只是笑著對他們拱了拱手,並沒有收下任何一個人。

  因為堵在寇府門口吵著嚷著要追隨寇準的人,沒有一個是真心的。

  真正願意追隨寇準的人在寇府所在的街道口。

  「恭送寇公!」

  「恭送寇公!」

  「……」

  在街道里所有人恭送聲中,寇準上了馬車,吩咐車夫駕著馬車,在簇擁的人群中緩緩前行。

  一直到了街道口。

  寇準才吩咐車夫停下。

  因為在街道口,有許多拖家帶口,挑著膽子,推著獨車的人,在靜靜的等候寇準。

  寇準在馬車停下了以後,主開口,「爾等可願意隨老夫離開,可願意追隨老夫?」

  街道口的人,用實際行向寇準證明了,他們願意跟隨寇準。

  他們將命都託個了寇準,寇準自然需要給予他們一定的尊敬。(5,0);

  「願追隨寇公……」

  「願供寇公趨勢……」

  他們聽到了寇準的話,紛紛放下了手裡的東西,拱手應答。

  寇準滿意的點了點頭,「跟在老夫馬車後面……」

  寇準只說了這麼一句話,沒有再說其他的。

  沒有許,也沒有許爵,更沒有許榮華富貴,也沒說會給他們子孫後輩一個明的前程。

  因為寇準一旦開口,就是對他們的侮辱。

  他們要是真的為了榮華富貴跟著寇準離開的話,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問,就默默的帶著全家人跟隨寇準。

  他們完全可以投到寇門上,跟寇府談好遷移到韓地的條件,以及此去路上的花銷。

  如今各大王府都在收人。

  寇府雖然沒有朱府、種府那麼明目張膽的搶人。

  但,凡是投到寇府門上的,寇府幾乎都是來者不拒。(5,0);

  不僅想他們承諾到了韓地以後會給他們分房子分地,還會向他們承諾,承擔他們在路上的一些花費。

  由此,不難看出追隨在寇準後的人的可貴之

  寇準帶上了追隨者,在百姓們夾道歡送中,往汴京城外走去。

  一路上,百姓們紛紛施禮恭送寇準。

  場面不可謂不壯觀。

  從寇府門前,一直到寇準所要出去東城門,路程可不短。

  但是路上的街道,早已被人群所填滿。

  越往外走,送行的人越多。

  即便是一些市井混混也悄無聲息的加到了送行的隊伍中,送了寇準一程。

  但凡是看到為寇準送行場面的人,都會意識到古人,特別是古人中的讀書人,為何喜歡爭名。

  名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高厚爵,還有擁戴。

  在今日這種汴京城近半數人送行的場面中,若是寇準說一些煽的言論,亦或者拋出一些話,勾引那些百姓跟他離開。(5,0);

  那麼一定會有數量龐大的百姓們跟他離開。

  可寇準並沒有這麼做。

  因為他知道,他要是這麼做了。

  趙禎、呂夷簡、王曾等人都會發飆。

  寇準在汴京城近半數人的恭送下,出了汴京城。

  後的追隨者,也達到了一千多。

  其中有貧寒的百姓,亦有家底厚的商人、讀書人。

  一行人出了汴京城,就看到了朱能等人。

  朱能、種世衡等人看著寇準後那些自願拖家帶口跟著寇準離開的人,心裡直泛酸。

  他們辛辛苦苦忙活了月余,還不如寇準在汴京城裡晃一圈。

  「送寇公……」

  朱能和種世衡等人心裡雖然泛酸水,可當寇準到了他們面前以後,他們齊齊躬施禮。

  寇準點了點頭。

  他們便策馬隨行,將寇準一路送到了十里外。(5,0);

  十里外的涼亭

  呂夷簡、王曾二人早已準備好一桌酒菜,在涼亭里等著寇準。

  寇準下了馬車,了涼亭。

  呂夷簡和王曾趕忙起

  呂夷簡拱手道:「寇公遠行,我等略備了一些薄酒,請寇公飲一杯再上路。」

  寇準點了點頭,在他們二人邀請下坐下。

  坐定以後。

  寇準慨道:「此一別,恐怕再也沒有相見之日了。」

  雖說呂夷簡和王曾二人的子骨還行,可二人皆負重任,除非是政事需要,不然他們不可能經常跑千里之遙,趕到韓地去見寇準。

  在過一些年,等呂夷簡和王曾退了,大概也就沒有那個力能支撐他們遠行了。

  所以此一別,很有可能便是永別。

  呂夷簡和寇準不深,所以對寇準這一句話不大。

  但是王曾卻不同。(5,0);

  王曾跟寇準相多年,又共事多年。

  兩個人有共同的施政理念。

  以前在朝堂上,經常攜手共事。

  所以很深。

  王曾聽到了寇準的話以後,臉上多了一些哀傷,「我原以為,我們這些人老了。就能坐在一起,好好的安晚年。

  可現在看來,是我想太多了。

  李迪在河西歸復以後,離開了汴京城,趕往了河西。

  並且發誓永鎮河西。

  你此去韓地,怕是也要永鎮韓地了。

  以後我們三人,怕是再也聚不到一起了。」

  寇準長嘆了一聲,點了點頭道:「人生難得一知己,也難得二三好友……此生有幸和你、李迪共事,是老夫的榮幸。」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