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26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第226頁

可惜世間沒有后悔藥賣,送出去的桂花樹沒有再要回來的道理。李滿囤越想越心疼,心說:往后可不能再隨便給人東西,給人東西也一定要先打聽清楚了價錢。

總之,似暖房那天腦袋一熱就胡答應別人的事兒可不能再干!

李滿囤心中郁悶,臉上卻不肯帶出來。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點頭道:“先就這麼賣吧。”

想想又道:“我在城里的宅子,百歲巷和柳葉巷那邊也都各移兩棵,嗯,五年開花苗大小的桂花樹過去吧。”

“那兩院子空著,啥也不種,也是可惜。”

宅子沒人住,就不能種菜,但長些果樹卻是無礙。李滿囤想到就做,除了桂花樹外,又讓余莊頭去林地移了枇杷、蘋果、桔子、桃樹和棗樹等果樹苗栽到幾個宅子里。

橫豎他有三個鋪子,李滿囤想:等果子結出來了,就擱鋪子里賣。多能換些錢使。

于是,二月初八一早,李滿倉便在送了孩子后找朱中人買了宅子。

買好宅子后,又接收宅子,所以等事全部辦好,已經過了午飯。

話說李滿園一早在家等不到李滿倉,只能自己走來了高莊村。進了村,李滿園先去老宅瞧瞧他哥今兒遇到了啥事竟然沒來載他,然后便聽他爹講了李滿倉進城買宅子改鋪子的事兒。

Advertisement

李滿園也想買個宅子然后改鋪子,但奈何手里使得只剩了二十吊錢,且還要找短工建房使用,故而當下只能跺腳嘆息,自去宅地挖地基罷了。

城里的宅子都栽了果樹,現住的莊子主院也不能空著。李滿囤一樣的都給移了桂花樹和蘋果、桔子、枇杷、紅棗這類寓意吉祥的果樹。

連日來,潘平給李滿囤的宅子拉桂花樹和果樹,現路遇人問價,潘安就照事先擬好的價錢說。不想,還真就就了不生意,賣出去了桂花樹一年苗三十二棵、五年苗十顆、兩寸樹十棵、三寸樹兩棵,得錢4吊6串還多。此外,除了桂花樹,還賣出去大小二十四棵棗樹和三十棵桔子樹,又得錢五吊4串,如此,李滿囤共得錢六吊,挖運販賣花苗的潘平兄弟和種花的余莊頭弟弟余有錢,則各得了兩吊錢了。

莊子里挖了這許多的桂花樹和果樹,自然要補種。

李滿囤偶然見到余有錢所謂的補種桂花樹,就是拿其他桂花樹修剪下來的枝條擱河岸邊的黑泥里隨便扦,也是服氣––果然是老話說的行行出狀元,余有錢有這麼手藝,不會做生意,也沒啥可惜。

Advertisement

其實,李滿囤想,賣果樹不止不用人打理,還不用上稅,比種糧合算多了。

見多了余有錢的扦,李滿囤忽然福至心靈,便問余莊頭:“你說這枸杞,能不能也似桂花樹一樣扦?”

余莊頭聞言也是一喜:“這倒是可以試試!”

“如果能扦,”李滿囤說:“咱莊子就也能種枸杞了!”

得了李滿囤的允許,余莊頭便即領著他弟余財多去李滿囤的山頭挖了五棵枸杞樹,然后又剪了些枸杞枝條回莊子栽了起來。

看著莊子里片的新好的枝條,李滿囤覺得這樹苗生意不錯,就讓潘平去東街尋了那代寫書信的秀才拿大紅紙給寫了兩張“本店出售花木苗”和“本店出售果樹苗”的價目,張到李家糧店的后墻上。至此,李家糧店在野菜生意之后又添了樹苗生意。

常來店里買菜的街坊,瞧到店鋪竟又添了樹苗,不覺紛紛打趣問道:“余掌柜,你這糧店賣野菜也就罷了,怎麼還賣上樹苗了?”

余財多聞言也是笑:“這不春天嘛,我們老爺往自家宅子里拉樹苗種樹,總被人攔著問樹苗賣不賣。”

Advertisement

“故此我們老爺就干脆把莊子里的花樹、果樹苗擱店里賣了,以方便街坊鄰居。”

“葡萄,噯,余掌柜,你這鋪子有葡萄苗賣啊?”

“你這葡萄苗結出來的葡萄甜嗎?”

“甜,不過,我們鋪子的葡萄現都是一年苗,現在買回去種,要明年才能掛果。”

“那什麼樹,今年能結果子?”

“四年的桃樹、五年的桔子樹分別只要100文錢和120文錢。”

“樹在哪兒呢?”

“還在地里,只要了定金,后兒一早就能有。”

……

幸而,現今的李家糧店人手夠多,有一個掌柜和三個學徒,不然,只余財多一人還應付不了這許多人。

過后,好多人就掏幾十文錢買一棵或兩棵一年生的棗子樹或者桔子樹苗提回家隨便地栽在堂前屋后。

對于所有人都買棗子樹,桔子樹而不買桃樹,余財多頗為奇怪。于是他就跟日常來買米的朱中人請教。

朱中人聞言笑道:“這是城隍廟的老道士的話。”

“老道士說了,桃樹的花、枝條和果子都是的,妖魔鬼怪都愿意在桃樹上住,所以不能種在院里。”

“啥?”余財多驚呆了:“還有這個說法?”

“對,”朱中人點頭:“桃樹有法力,所以桃木才能用來避邪。老道士說了誰家種桃樹,主邪災多,家主就要逃荒討飯。”

“你看,今兒來和你買樹的,都是砍了家里桃樹的。”

“不瞞你說,我家的兩棵桃樹去年也砍了。你這里的棗子樹,桔子樹,一樣給我來一棵。”

“對了,老道士還說了梨樹、杏樹也都不能種。”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